維新運動的興起
1893年,經陸皓東介紹與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相識,對孫中山的變法主張大加贊賞,并為孫中山的《上李鴻章書》潤色。1897年,“不作人間第二流,奔騰萬里駕輕舟”的中國早期維新思想家,變法自強和君主立憲制的首倡者王韜,在上海寓所城西草堂病逝,享年70歲。
【人物介紹2】薛福成
薛福成(1838~1894) 中國清末外交官,改良主義政論家。字叔耘,號庸盦。1838年4月12日出生在無錫賓雁里一個書香門第。1865年(同治四年),江南甲子科鄉試時,薛福成參加,但并未作答,而是致書曾國藩(鄉試后打掃鄉試房間,才發現薛福成寫了一封信“呈兩江總督曾大人親啟”。曾召見薛時,薛是位“美男子”),建議改革科舉、裁減綠營,學習西方軍事技術,遂得入其幕,并參與鎮壓捻軍。1875年(光緒元年),應詔上改革內政外交萬言書。旋被李鴻章延為重要幕僚,協理外交事務達xx年之久,曾為李起草不少有關洋務的奏稿、書牘。1879年,上書反對清政府授予英人赫德總司南北洋海防大權,使英國控制中國海軍的企圖不能得逞。同年,撰《籌洋芻議》,主張發展工商業,實行關稅自主,抵制外國商品傾銷,擴大絲茶出口,以改變外貿入超。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任浙江寧紹臺道,擊退法艦進犯。1889年,受命為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大臣。曾與英國談判訂滇緬界務、商務,爭回部分主權。出使期間,更進一步主張效法西方國家,發展機器工業,實行商辦,促進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并在政治上贊賞英國和德國的君主立憲制度。1894年返國。5月28日到達上海。因一路辛苦勞累,又染上流行疫病,與6月19日深夜病逝,終年五十六歲。
【人物介紹3】鄭觀應
鄭觀應(1842—1922),又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號杞憂生,晚年自號羅浮待鶴山人。1858年(咸豐八年)放棄科舉,到上海學商。此后20年左右,在經營工商業的過程中,關心時政,留意西學。1892年后,由盛宣懷保舉入輪船招商局任幫辦,后改會辦。1893年,一部體現鄭觀應成熟而完整維新體系的著作《盛世危言》終于出爐。《盛世危言》貫穿著“富強救國”的主題,對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其中就包括舉辦世界博覽會(是中國主張辦博的第一人),給甲午戰敗以后沮喪、迷茫的晚清末世開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藥。19xx年冬,鄭觀應辭去招商局會辦。次年,他改任粵漢鐵路購地局總辦。19xx年,被舉為粵漢鐵路商辦公司總辦。19xx年又入輪船招商局任會辦。晚年政治表現落伍,擁護“立憲”,反對革命。但又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和軍閥混戰不滿。1922年5月,病逝于上海招商公學宿舍。著有《救時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盛世危言后編》、《南游日記》、《西行日記》、《羅浮待鶴山人詩草》等多種。作為中國早期維新思想的代表,在政治上,鄭觀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民主思想,明確提出在中國建立議會制度的主張;在經濟上,他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力主與西方列強進行“商戰”;在文化教育上,他提出改革科舉,提倡西學,廣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鄭觀應務實求真,他一生致力于探索“富強救國”、全國實現現代化的道路、方式和方法。雖然他以思想家著稱于世,但他還是一個用思想指導行動的實業經營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那個風氣還未大開的時代里,鄭觀應所言所行,不僅激勵了同儕,而且也鼓舞了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