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運動的興起
康有為的早期思想強調“變”,認為“變”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將公羊“三世”之說和《禮運》“大同”思想結合,推演為“據亂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并認為只有變法,才能使中國富強,最后達到“大同”的境界。這一思想理論在同洋務派、頑固派斗爭中起到進步作用,但其 “變”, 只是 “漸進”, 而不是 “驟變”, 這是他后來思想蛻變的根源。
(2)著作:《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學偽經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為懷著對“祖宗之法,莫敢言變”的強烈不滿,詳細論證了古文經《左氏春秋》、《周禮》等書都是“偽經”,完全湮沒了孔子的“微言大義”。盡管康有為的論斷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但卻引起人們的思考:既然傳統的經典是假的,那么從中引出的信條就不足為訓了。這就打擊了正統思想賴以立論的基礎,為變法維新開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為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會改革家,同時推孔子為“萬世教主”。康有為曾將《孔子改制考》進呈御覽,并說明:“臣今所作編撰,特發明孔子為改制教主,六經皆孔子所作,俾國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經過康有為的裝扮,孔子成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先師,以此來抵制封建頑固派對變法維新的阻擾和壓力。
(3)特點:康有為的“公羊三世說”、“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理論,是他借用傳統的儒學,來闡發自己的維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義思想體系。
【合作探究】材料參見教材“學思之窗”,回答:康有為借助詮釋儒家經典來宣傳維新主張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為武器,以孔子為旗號,巧妙地宣傳了資產階級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政治軟弱性,這使他們不可能真正與封建思想徹底決裂。
該題的答案可呈開放性。康有為借助詮釋儒家經典來宣傳維新主張,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弊,還是利弊兼有?主張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均可成一家之言。以此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創新。
(4)評價:一方面有利于減少變法阻力,促進維新思想的傳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不敢與封建思想徹底決裂。
三、公車上書和強學會:
1、公車上書:政治運動
(1)時間:1895年
(2)內容:提出“拒和、遷都、變法”三項主張;
(3)影響: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1895年4月(光緒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奮。當時康有為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立即聯合各省應試舉人,討論上書請愿。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即《上清帝第二書》),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和變法圖強三項建議,并詳論“富國”、“養民”、“教民”等變法圖強的具體措施。經康有為、梁啟超等奔走聯絡,“萬言書”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舉人的簽名,并于5月2日呈遞都察院。雖然都察院拒絕代呈,但“萬言書”已廣為流傳。因漢代以公家車馬送應舉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車”為舉人赴京應試的代稱,故史稱此舉為“公車上書”。它是資產階級改良思潮發展為政治運動的起點,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第一次以社會政治力量表現出的群眾性的愛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