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運動的興起
3、思想主張:
(1)經濟上,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通過“商戰”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競爭;
(2)政治上,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從政治上保障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
王韜介紹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憲)三種類型,他認為君民共主最優越。鄭觀應說:“君主者權偏于上,民主者權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
4、影響:反映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起承上啟下作用。
早期維新派的思想主張,明顯地屬于資產階級的性質,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僅比鴉片戰爭時期地主階級改革派的思想前進了一大步,而且與洋務派劃清了界線,同時為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做了理論上的準備,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康有為及其變法思想:
1、生平簡介:
【人物介紹4】康有為
康有為(1859~1927),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為自幼學習儒家思想,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方書籍,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1891年后,他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書,得到了光緒帝的贊許。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折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其具體細節目前尚有較大爭議。
變法失敗后,光緒皇帝被軟禁,康有為之弟康廣仁被殺,康有為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為獲得國際支持,他曾游歷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為于19xx年回國,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同時在袁世凱提出祭孔的時候,康有為致電黎元洪、段祺瑞,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禮,叫囂“中國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為?”作為;庶h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勛發動復辟,擁離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于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張園覲見探望。1927年,康有為病死于青島
2、主要著作和思想:
(1)思想:從儒家思想中尋找變法理論依據,提出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要經過“據亂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個發展階段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