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導入:1988年,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一次集會上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還要到25xx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尋找智慧。
那究竟孔子有什么魅力呢?讓這位諾貝爾獲獎者如此斷言,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圣賢,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他們的魅力,尋找啟迪。
一、孔子的學說
1.孔子的生平
孔子是誰?圣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為后世留下了豐厚的財產。但他一生歷盡坎坷。他3歲喪父,17歲喪母,生活十分慘淡。幸好孔子自小就勤奮好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他青年時代曾先后擔任過管理倉庫和管理牛羊的小官。辦學的成就使孔子贏得一定得社會聲譽,之后他積極地從事政治活動。五十多歲時擔任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空、司士、司徒并稱五官,掌管刑獄、糾察等事。各諸侯國亦置此官,職掌同周,楚、陳等國稱司敗。后世也用作刑部尚書的別稱。)成為政府高官。但是由于齊人的離間,魯定公對孔子的態度逐漸冷淡,孔子便率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當權者能加以重用。孔子曾經非常自信的宣稱: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可他在周游衛、宋、陳、蔡等國的十多年中卻備受冷遇。有時甚至處于饑寒交迫,生命危險,狼狽不堪的境地。
政治上的不斷碰壁,使孔子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在當世已經無法實現。為了使自己的學說傳于后世,便返回魯國專心致志于文化教育事業。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除了繼續收徒講學外,還收集并整理了古代的文化典籍,形成了《詩》、《書》、《禮》、《易》、《樂》、《春秋》。
過渡:《論語·為政》中孔子用一段話總結自己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請學生解釋,然后教師再做總結,(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這段話其實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養的歷程。象這樣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論我們熟悉的也非常之多?接著我們來學習孔子的思想
2孔子的思想
a核心——“仁”
“禮”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的出現達一百多次,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認為,仁是解決人際關系的學說,
孔子說的“仁”的內涵是什么呢?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就是“愛人”.“仁者愛人”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對統治者而言,要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另一方面,對所有人而言,要廣泛的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來調節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
而如何實行仁,實現“愛人”。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換位”思考,多替別人想一想!)。
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仁”體現出一種深刻的人本主義哲學思想,這種思想貫穿于孔子思想學說的各個方面。
孔子思想的另一個核心是“禮”。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這句話揭示了“仁”跟“禮”是什么關系呢?他認為“禮”是實行“仁”的手段。是“仁”的根本要求。要達到“仁”必須做到“克己復禮”,它作為孔子“禮”學的基本內容。有什么含義呢?它的含義是,做人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這里的 “禮”是指西周等級名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