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歷史與歷史“重現”
第4課 歷史學有什么社會功能
教案 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 歷史學是認識歷史的最重要途徑 理解歷史學重要社會功能,理解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 探究歷史學在認識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歷史學在治國安邦方面的重要意義及為什么歷史學是啟迪人生的向導 問題探究 認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現實,觀察未來,看清歷史前途,增強民族自信心 文明延續的重要紐帶 中華文明沒有中斷的原因 歷史比較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是世界各國不能比擬的 民族精神傳承的載體 歷史學是民族精神傳承的載體 舉例分析 優秀的民族精神在歷史學中展現 治國安邦的歷史經驗寶庫 歷史學是治國安邦的歷史經驗寶庫 問題探究 歷史學從豐富的歷史知識中,提煉出經驗和智慧 啟迪人生的向導 歷史學是啟迪人生的向導 問題探究 歷史學可以提高人的修養,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主要從五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歷史學的社會功能: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文明延續的重要紐帶、民族精神傳承的載體、治國安邦的歷史經驗寶庫、啟迪人生的向導。這些社會功能大至對歷史的認識作用,小至對個人品質的形成。由于歷史學的社會功能整體感覺理論性較強,缺乏興趣性,建議在教學中通過列舉形象、具體、直觀的歷史史實來印證或者得出各個功能,從而加深對各項功能的認識和理解。 本節引言是一段關于《資治通鑒》“通”含義的解釋。盡管是文言文,但由于是清初的作品,引言從整體上對學生而言理解難度不大。建議教師通過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引言內容。可以這樣設問:你能從引言中找出史學的哪些社會功能?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 第一目“學習歷史的主要途徑” 教材主要從認識歷史的途徑和作用兩個方面加以闡述。 幫助人們認識歷史的途徑有很多,教材著重突出歷史學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材進而指出,認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現實,觀察未來,看清歷史前途。 (1)歷史學是認識歷史的最重要途徑。 歷史是人的創造,有了人,才有人類的歷史。但不要忘記,人也是歷史的產物,如果古往今來,人們都不學歷史,不懂歷史,人也就不成其為人,而同動物沒有什么區別了。大家知道,動物的生存和發展依靠的是它的天賦和本能,即某種遺傳密碼,即使是在有嚴密組織和分工的蜂群和蟻群中也是如此。生物學的研究表明,今天的蜂、蟻同它們億萬年前的祖先并沒有多大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說,動物是沒有歷史的,人們除非用擬人化的辦法是寫不出它們的歷史來的。人卻不同,人有智慧,是萬物之靈。人的智慧雖然主要來自社會實踐,但社會實踐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和創新的過程。在這里,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學習歷史知識。歷史是人類的記憶,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記錄。通過學習歷史,人們了解和吸取先輩的經驗和智慧,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實踐,然后再把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留給后人。如此世代相傳,人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來越大,人類社會也就不斷向前發展了。建議教師引用以下一段材料,讓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自有人類以來,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但由于那時還沒有文字,沒有真正的史學,社會發展就非常緩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幾千年,而這幾千年的進步卻遠遠超過那幾百萬年。”顯然比較容易得出其中的結論:歷史學在其中具有一份十分重要的功勞。 (2)認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現實,進而有助于觀察未來,看清歷史前途。 歷史知識是人們認識現在和預見未來的前提條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總是從它的現狀入手,例如,世界的現狀,中國的現狀,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單位的現狀,等等。但是,要真正認識一個事物,僅僅知道它的現狀是遠遠不夠的,知道現狀,頂多只能說出它現在是這樣,而不能回答它為什么是這樣。這是由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一個有規律的客觀過程,任何現實事物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都有它的淵源和成因。只有了解它的歷史,才能知道它為什么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才能把握它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規律。 一個國家如此,一個民族如此,每一個人也是如此。 學生閱讀了教材所引用的中華民族走過的歷程──曾經領先于世,而如今努力爭取復興,那么未來一定能夠為世界文明繼續作出更大的貢獻,就能夠明白歷史、現實、未來之間的關系,進而也就能夠明白歷史在這三者之間所起到的作用。 教材引用了白壽彝先生的“彰往知來”手跡。可以適當補充一些關于白壽彝先生的材料。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資料回放,加深理解。 教學建議,可以請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人與動物有哪些區別?21世紀是改革創新的一代,面向新世紀的一代,新東西還學不完呢,何必學歷史,去揀那些陳芝麻、爛谷子?教學中,注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舉出史實來暢談自己的認識,結合學生認識中存在的模糊情況,教師加以辨析、引導。 第二目“文明延續的重要紐帶” 本目教材從四個方面來說明中國古代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的原因。 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是惟一沒有出現文明中斷的古國。之所以如此,其中有很多原因。教材從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政權,從來沒有被外力所中斷、文化發展的連續性、思想發展的連續性、歷史學發展的連續性四個方面加以闡述,而其中歷史學發展的連續性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材對四個方面的闡述條理清楚,學生理解上難度不大,教師在講述過程中可以采用提問與解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與其他文明古國進行對比。 (1)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政權,從來沒有被外力所中斷。中國所走過的歷程中,也曾經出現很多次的外力入侵,但對每次入侵都一一加以反擊,從而使中國政權都始終延續下來,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中華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如荷蘭殖民者的入侵、英國殖民者的入侵等。 (2)文化發展的連續性。教材沒有解釋文化的具體內涵,只是從文化的一個層面加以說明。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對文化稍作解釋,沒有必要作過多的拓展。對于文字的發展演變可采用圖片的形式展示并──作簡要的概述。商朝出現較完備和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秦統一之后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以后統一發展演變為隸書,一直到現今電腦中的各種書寫形式。 (3)思想發展的連續性。教材對思想發展沒有作過多的闡述。僅僅從儒家思想自春秋戰國出現以后,至漢代形成為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 (4)歷史學發展的連續性。建議展示中國古代的正史“二十四史”的圖片或投影,使學生直觀感受中國古代歷史的史書,便于學生理解這些史書連續不斷地記述著中華民族所走過的歷程。 第三目“民族精神傳承的載體”。 本目教材從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民族關系兩個方面來說明歷史學起著重要的載體的作用。 (1)從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來看 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說:“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有了指南針的發明。還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發明了造紙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經發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發明了活字印刷。火藥的應用,也在歐洲人之前。所以,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已有了將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以漢族的歷史為例,可以證明中國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勢力的統治的,他們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達到推翻和改造這種統治的目的。在漢族的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大小幾百次的農民起義,反抗地主和貴族的黑暗統治。而多數朝代的更換,都是由于農民起義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他們贊成平等的聯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在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的歷史中,產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毛澤東同志在這里說的我們中華民族“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和“酷愛自由”“不能忍受黑暗勢力的統治”“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等光榮傳統和優秀品德,只有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反反復復的斗爭中才能培養起來。我們的子孫后代通過歷史學的教育懂得自己是怎樣一個優秀民族的子孫,為我們自己的民族自豪,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鄙視形形色色的崇洋媚外,而且決心繼承民族的優良傳統,加強民族凝聚力。到了近代在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凌侮面前,中國人民便激發出了強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正如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時說的:“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斗爭,使得帝國主義至今不能滅亡中國,也永遠不能滅亡中國。” (2)從民族關系來看 這部分內容可以通過問答的方式加以理解。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都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你能列舉出哪些民族的名稱?你能說出哪些民族的民歌?你能說出哪些民族的風俗?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請問開始形成于何時?最初有哪些民族共同生活?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學生了解民族歷史的發展,而對民族歷史發展的詳實的記載是歷史學。教學中對中華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如反抗外來侵略等可以舉例加以說明。 第四目“治國安邦的歷史經驗寶庫” 這一目著眼于歷史學的政治借鑒功能。教材指出我們從豐富的歷史知識中可以得出很多歷史教訓。有些東西過時了,有些東西永遠不會過時。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等等。中國的史學和世界的史學,都把歷史學的借鑒功能作為撰史的重要目的。如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目的之一,就是“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然后以為今人、后人的鑒戒。《資治通鑒》的編寫更是突出的例子。司馬光在《進資治通鑒表》中明確地說他編寫此書的目的就在于獲取史鑒,即將冗長的中國歷史“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以使帝王于日理萬機之暇,取而披覽,以“監(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原書名為《通志》,宋神宗取閱部分后,認為其書能夠“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遂賜名《資治通鑒》。略舉一二,便可知治國安邦的經驗在歷史學中反映得最為突出。 第五目“啟迪人生的向導” 這一目著眼于歷史學對個人而言,從歷史中吸取智慧。怎樣使一個人短暫的一生,能夠或多或少地在歷史上留下一點痕跡,使一生不致虛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借鑒歷史的智慧。歷史給各種各樣的人都提供了無窮的知識、有益的經驗和教訓,而現實中就沒有這么豐富的來源。因為在現實中,一個人能接觸到的畢竟有限,而從歷史上去看,見于記載的人物、事件、經驗是如此豐富多彩,應有盡有。盡管現在傳媒越來越發達,當代也有非常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事物,但是無疑,歷史比現實更加豐富。如一個學習音樂的人,是否個個都能遇到貝多芬、當代的莫扎特做老師呢?最好的方法只能通過歷史向這些大師學習。 教材引用了《史記》中收集的歷史人物和李大釗的《史學要論》的一段話,同樣可以幫助學生來認識歷史學對個人的人生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一目的教學。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可以借助前一節已經學過的知識加以復習比較。教師可以采用復習舊課的方式提問:歷史與歷史學的異同?了解學生對這兩種歷史能夠區分的程度。然后再進入本課的學習。白壽彝先生的手跡“彰往知來”,可以采用實物投影展示的方式,讓學生來闡述其基本的含義。對白壽彝先生可以作如下簡單的介紹:白壽彝,字肇倫,又名哲瑪倫丁,19xx年生于河南開封,回族。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他致力于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有六十多年,在中國通史、中國史學史、民族史等學術領域里,多有建樹,為我國的歷史科學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其主要著作有《中國交通史》《中國通史綱要》《中國通史》《中國史學史》等等。 [資料回放]要采用展示不同歷史時期反映中國社會狀況的圖片,通過不同時期圖片對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并得出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 文明延續的重要紐帶。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這一目內容,教師可采用提問方式了解四大文明古國的基礎知識,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如提問: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幾個?是否都遭到外族入侵?其結果如何?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繼續提問:中國之所以文明沒有中斷的原因是什么?引入本目內容。請學生閱讀教科書回答。引導學生觀看教師提供的文字發展演變歷程圖、二十四史書名圖片?讓學生談談看到這些圖片后的感受。 民族精神傳承的載體。可以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談談中華民族具有哪些優良傳統、具有哪些民族精神?然后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指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可以讓學生舉出相關的史實來加以說明。此外教師也可以補充其他一些優良傳統,如兼聽納諫、剛正不阿、克己愛人、舍利取義、執著無畏、圖強革新等等。 治國安邦的歷史經驗寶庫。中國史書浩如煙云。魯迅曾經說過:“史界兩司馬,交相輝映。”兩司馬是指哪兩人?分別寫有什么史學巨著?編寫史書的目的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之上,由教師加以總結,歷史學提供了治國安邦的豐富的經驗和智慧。 啟迪人生的向導。古人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教師可以提問:古人是指誰?從中得出怎樣的感悟?再結合教材中李大釗的一段話,讓學生談談感受。最后教師總結提升。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介紹認識歷史的作用時,可以采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來展示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數軸。通過這個數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來舉例說明是否存在沒有過去的現在及沒有現在的未來?舉例說明經過過去、現在進而能夠預測未來? 案例二 在介紹文明延續的重要原因:文化發展的延續性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或幻燈來展示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字形態。如“眾”“馬”等漢字的發展演變歷程。從這些圖片中讓學生直觀感受文字發展的延續性。 案例三 在介紹文明延續的重要原因:歷史學發展的延續性時,用計算機展示出二十四史的書名及有關其他史書的圖片。教師對這些史書所反映的朝代作適當的解釋,使學生明白連續記載的歷史,使文明得以連續。 四、問題解答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歷史學對文明傳承有什么作用? 解題關鍵:歷史學是文明傳承的重要紐帶。 思路引領:文明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歷史學記錄了人類在歷史發展進程是怎樣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 答案提示:歷史學是文明傳承的重要紐帶。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歷史經歷和現實處境,今天的處境是由昨天的經歷造成的,要認識和把握今天的國情,必須追根溯源,認識和了解昨天的經歷,“鑒古而知今”,人類總是從歷史上把握今天,進而去開拓未來。歷史學就是研究人類昨天,從而使世人把握今天,放眼未來。 2.怎樣學習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 解題關鍵:讀史。 思路引領:學習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先要了解和認識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 答案提示:歷史學不僅是知識,而且是老師,是向導。讀史,有助于人們明確修身的標準,選擇行為的準則,確定奮斗的目標,認清歷史的前途。讀史,可以了解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從他們的思想、行為中受到啟迪和鼓舞。 二、學習延伸 有人說,學習歷史課,對社會沒有用處,你怎么看? 解題關鍵:歷史學的重要社會功能。 思路引領: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實踐,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提示:歷史學是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是文明延續的重要紐帶,是民族精神傳承的載體,是治國安邦的歷史經驗寶庫,是啟迪人生的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