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能力提升8.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下列人物中,其主張與馮桂芬的觀點相似的是( )a.龔自珍 b.洪仁玕 c.李鴻章 d.嚴復答案 c解析 從題干的內容來看,其含義體現了“中體西用”的原則,故與洋務派的主張一致。9.據記載,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條鐵路,慈禧太后因火車司機坐在自己前面開車,棄用了從德國引進的蒸汽機車而改用太監牽拉。這說明( )a.頑固勢力拒絕引進西方科技b.封建等級制度阻礙社會發展c.清廷天朝大國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礙近代科技傳播答案 b解析 本題為材料選擇題,注意將材料同所學知識與選項結合起來回答,可采用排除法。從材料可知并非“拒絕引進”而是拒絕使用,a項可排除;c項清政府“天朝大國”、盲目自大的閉關思想隨著鴉片戰爭已被打破,可排除;根據材料可知應是等級思想而非迷信思想,排除d項。10.據學者研究,甲午戰爭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譯中國書籍有129種之多,而中國翻譯日本書籍卻只有12種;但是之后的十幾年中,日本翻譯中國書籍僅有16種,而中國翻譯日本書籍卻達到了958種,其中多數為政治、法律類書籍。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必須進口日本圖書b.日本為進一步侵略中國制造政治輿論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開放轉向封閉d.中國知識分子主張通過日本學習西方答案 d解析 甲午中日戰爭之后,中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作為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且他們認為德國、日本的君主立憲制是很不錯的制度。11.讀圖題:
注:《海國圖志》的主旨是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些已是開風氣之先的改革思想,而如何造西洋炮、造西洋船,這樣的近代軍事科技資料,但凡能收集到手,無不匯聚書中。雨是新思想之雨,太監撐著的兩把大傘代表中國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圖示反映了新思想之“雨”無法沖破兩把“大傘”,而皇帝依然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請回答:新思想之“雨”始終無法沖破兩把“大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由注釋可知“雨”和“傘”的含義。“雨”無法沖破“傘”的原因可從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林則徐和魏源等的階級屬性(地主階級的代表,最終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和提出的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對西方認識不足,有一定的局限性)等角度考慮。12.閱讀下列材料:文明之所以進,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總因也。歐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紀時,古學復興,脫教會之樊籬,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進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國學界之光明,人物之偉大,莫盛于戰國,蓋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嗚呼,居今日諸學日新、思潮橫溢之時代,而猶以保教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梁啟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論》(19xx年)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梁啟超文中的歐洲“古學復興”指的是什么?(2)戰國的“思想自由”狀況在秦漢、宋明時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梁啟超所說的“今日諸學日新、思潮橫溢”有何具體表現?(4)歐洲的十四五世紀、中國的戰國時期、梁啟超所處的這個時代,有什么共同之處?答案 (1)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2)秦始皇焚書坑儒,思想高度專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大一統;宋明理學盛行,進一步禁錮了思想。(3)西學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更多人向國外尋求救國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張涌現并展開爭論。(4)社會處于變革時期;都有新的經濟因素、新的階級、新的思潮出現;思想文化十分活躍,誕生了一大批思想家。解析 (1)問在解答時要注意材料提供的時間;(2)問在解答時要注意表達的規范性;(3)問在解答時要注意歸納材料;(4)問在解答時要找準比較項,然后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