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請學生完成教材p·33表:
(答案略)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完成后可稍作點評。
接著歸納:可見,不同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是不同的,也就說明細胞膜對通過的物質具有選擇性,它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具體表現在: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3.了解細胞壁的組成和功能。
教師首先要指出植物細胞才有細胞壁,它位于細胞膜的外面,然后說明其主要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4.了解細胞質的組成。
教師可以借助cai或掛圖,指出細胞質是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它是透明的膠狀物;電鏡下觀察,它包括液態的基質和各種細胞器。
5.理解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
通過cai分別展示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亞顯微結構圖,提醒學生觀察明白線粒體普遍存在于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中。再通過cai展示光鏡下觀察到的細胞結構,提示學生線粒體呈粒狀或棒狀。問:電鏡下觀察到的線粒體的結構又是怎樣的呢?
教師可出示線粒體的立體結構模型,使學生有個概要了解。教師順便可以指出:電鏡下看到的只是立體結構的一個切面。然后通過cai或板畫,先畫出其外膜,教師可以指出它與細胞膜有類似的組成和結構,師生共同分析:其作用是把線粒體內部的物質與周圍細胞基質分開。再畫內膜,內膜的某些部位向內折疊,形成的結構叫嵴(注意提醒學生“嵴”字的寫法),教師可將塞在試管中的一塊大綢布抽出展開,啟發學生思考:嵴的形成有什么意義?教師可再當眾把綢布塞入試管并抽出,學生觀察后一般都能想到并表述出來:增大表面積。教師應給予鼓勵并明確: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增大了線粒體內的膜面積。然后展示內膜上還有許多小顆粒,叫做基粒:內膜內的空隙中還充滿了液態的物質,也叫做基質。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分析膜結構的組成,來了解線粒體的內膜、基粒和基質中有許多種酶。另外,線粒體內還有少量的rna和dna(核酸、遺傳物質)。
教師設問:線粒體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教師可以舉出這樣一個事實:生物體內生命活動旺盛的細胞內線粒體數量較多,而生命活動相對較弱的細胞內線粒體的數量較少;正在進行分裂的細胞內線粒體數量多,而衰老、死亡的細胞內線粒體數量少。師生共同分析說明線粒體與細胞內能量供應有關。教師可以明確告訴學生:細胞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是氧化分解有機物獲得的,這個過程叫有氧呼吸,它主要在線粒體內完成,實際上,線粒體內的膜許多都是與有氧呼吸有關的。教師接著指出:細胞生命活動所需能量大約有95%都來自線粒體,因此,線粒體就好像一個能量的“生產廠”,所以有人把它叫做細胞內供應能量的“動力工廠”。
關于質體,教師可以首先告訴學生:絕大多數植物細胞中都有質體。根據所含色素的不同,可以分為白色體、有色體、和葉綠體,白色體不含色素,有色體含葉黃素和胡蘿卜素,葉綠體含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知識,問:植物細胞有一項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在葉綠體內完成的,這項生理功能是什么?學生一般都能回答:光合作用。又問:葉綠體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葉綠體主要存在于植物葉肉細胞里(教師可以仙人掌為例,說明其葉綠體不在葉肉細胞)。然后了解其組成物質除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外,還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以及少量rna和dna。再通過cai顯示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的葉綠體結構模型,讓學生對葉綠體的立體結構有個初步認識,結合剖面圖,通過cai,由外到內分析,外面有雙層膜,外面的叫外膜,里面的叫內膜,內膜內含有幾個到幾十個綠色的基粒,而每個基粒又由10—100個片層結構重疊而成,片層結構也是薄的膜結構,因此,基粒有增大葉綠體內膜面積的作用。內膜與基粒的空隙也充滿了液態的物質,也叫基質。這里要注意分析強調:葉綠素等色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結構的薄膜上;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酶存在于基粒片層結構的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