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教師提出:線粒體和葉綠體在組成、結構和功能上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呢?
(三)總結
細胞膜的結構在細胞內的膜結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細胞內其他結構如線粒體和葉綠體的膜在組成、結構上都是基本相同的,物質的通過方式和特性也是基本相同的。
(四)布置作業
教材p·30中1;p·31中 二1、2、3。
(五)板書設計
第一節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一、細胞膜(一)化學成分
蛋白質分子、脂類分子
(二)結構
磷脂雙分子層:基本支架
蛋白質分子:鑲嵌、貫穿、覆蓋
結構特點:一定的流動性
(三)功能
1.保護作用
2.物質交換的三種方式: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
膜的選擇透過性
二、細胞壁
三、細胞質
(一)基質
(二)細胞器1.線粒體:有氧呼吸
2.質體:白色體、有色體;葉綠體:光合作用
八、參考資料
1.磷脂分子的運動 在人體正常生理溫度下,每個磷脂分子的兩條脂肪酸碳氫鏈旋轉速度達1016次/秒,而與周圍磷脂分子換位速度達106次/秒,以致使平面側向移動速度達1mm/秒。
2.膜的選擇性是生命活動的體現的實驗 用新的玉米或小麥種子若干粒,浸種吸脹(30-35℃時約浸5小時;20℃時浸15小時),然后用小刀將每粒玉米沿中線切成兩半,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放入燒杯加清水煮沸10分鐘。然后將兩組種子分別放入二個培養皿中,都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1份紅墨水加10份清水)浸沒5分鐘后取出種子,洗去浮色,觀察染色情況:煮過的那一組種子的胚全染上了紅色,而沒煮過的那一組種子的胚,僅表層帶有淺淺的紅色。可見:只有活細胞膜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所以不吸收紅墨水;當煮沸殺死后便失去這一特性,紅墨水進入細胞把胚染成紅色。這說明細胞膜的選擇性是生命活動的體現。
3.對質膜的研究 最早始于1895年奧弗頓( e·overton)對細胞膜通透性實驗,他認為細胞由一層連續的脂類物質組成。1925年戈特(gorter)和grendel提出生物膜主要以脂雙層的形式存在。1935年丹尼利和h·davson提出第一個質膜模型——“雙分子片層模型”,又稱二三夾板式結構模型。1964年羅伯遜根據電鏡觀察提出“單位膜模型”。1970年 vanderkooi提出了“蛋白液晶模型”。1972年辛格和尼克爾森提出了“液態鑲嵌模型”。1977年jain和懷特又提出了“板塊鑲嵌模型”。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雖經歷了100多年,但隨著技術和研究方法的不斷改進,至今仍是方興未艾,十分活躍。
七、教學步驟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了解:
①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中心體、液泡的結構和功能。
②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
(2)理解: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染色質和染色體的相互轉變。
(3)掌握: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
2.能力訓練目標
(1)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
(2)培養學生對生物結構的形象表達能力。
3.德育訓練目標
(1)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
(2)樹立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
4.學科方法訓練目標
(1)對比分析的記憶方法。
(2)通過圖形形象表達生物結構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歸納線粒體和葉綠體的有關知識:
師生共同通過cai簡略復習歸納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形態、結構及功能的知識,填在下表中(填寫內容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