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設計
展示鮑森。詹森的實驗示意圖,提出問題:通過實驗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肯定學生的結論并進一步提問:尖端產生的刺激能傳到下部,那么它為什么能使伸長區兩側生長不均勻呢?
展示拜耳實驗的示意圖,并提出問題:
1、 實驗為什么要在黑暗中進行?
2、 通過實驗現象能得出什么結論?
講述:通過以上實驗初步證明尖端產生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的分布不均勻造成了胚芽鞘的彎曲生長。這究竟是一種什么物質?其化學本質是什么?還需要進一步證明
展示溫特實驗的示意圖并提出問題:
1、此實驗能得出什么結論?
2、 通過此實驗能否知道尖端產生的是什么物質?如何才能確定?
講述:溫特的實驗進一步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溫特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并將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那么生長素到底是一種什么物質?如何才能確定?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講解:植物激素的概念,介紹其他植物激素名稱
過渡:除了胚芽鞘尖端能產生生長素,植物體還有哪些部位可以產生生長素,產生后分布在哪?如何運輸?
引導學生總結:生長素的產生部位、運輸方式、分布及影響因素,講解極性運輸
課堂練習:學生討論49頁技能訓練
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
七、教學評價設計
1、課前對學生進行分組并確定組長,課上由組長統計組內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
2、課堂結束時對所學知識進行練習性檢測,檢查學生的課堂聽課效果。
八、板書設計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一、生長素的發現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長素產生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長彎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段
2.生長素成分
化學本質: 吲哚乙酸(iaa)
生長效應物: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二、植物激素
三、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化學本質吲哚乙酸(iaa)
合成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的種子
運輸特點極性運輸
運輸方式主動運輸
分 布相對分布在生長旺盛的細胞組織
含 量極少
作用效果顯著
九.教學反思
通過對植物生長素發現過程的介紹,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的思路、方法,培養學生科學
的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講授本節時,以學生親眼見到的一些向光性運動為切入點,利用學生想知道向光性內部原因的欲望為動力,按問題的一般研究方法激發學生去思考,一個一個問題地解決,并在每個問題學生解決之后,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科學家的實驗,加以驗證。這樣,每解決一個問題后學生都會有一種精神上的喜悅和滿足,促使他們產生進一步學習、探究的欲望,從而樹立學生在學習上堅持不懈的意志。
用flash課件演示生長素發現的實驗;單側光照射引起生長素不均勻分布變靜態為動態,彌補圖形靜止不動的缺陷,更加直觀。但這樣處理也會使學生注意力分散,不容易引起對知識的學習記憶。
授課中注意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知識的得出都來源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這樣學生掌握知識比較容易。課堂時間不容易把握,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修正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