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第三章第一節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式探究性教學教學環節 教師調控 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 言課件展示:1、 向日葵會跟隨太陽轉2、 窗臺的盆花會彎向光源3、 深秋葉片變黃脫落 4、 果園的園丁對果樹進行修剪、碩果累累。提問:每張圖片中現象是什么原因引起?根據資料分析,討論含羞草的小葉合擾運動,睡蓮的運動,舞草的運動,向日葵隨太陽轉動,陽臺上久不移動的植物生長的特點。歸納導入新課:上述現象都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結果。提問:什么是植物的向光性?達爾文正是觀察到人們所熟視無睹的現象而去揭示其中奧秘,開始了生長素的發現之路。學生思考、并分析、推測、回答描述植物的向光性概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思考的欲望。培養觀察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新 課一、生長素的發現過程二、生長素的產生 運輸和分布用生長素的知識解釋植物的向光性 提出問題:達爾文選擇什么材料?進行幾組實驗?外界條件是什么?在第一組實驗中達爾文觀察到什么現象?第二組實驗怎么設計?現象是什么?第三,第四組實驗如何設計?為什么要分別遮蓋胚芽鞘尖端和它的下面一段?胚芽鞘彎曲生長的是哪一部位?感受刺激的又是哪一部位,你如何解釋這種現象?達爾文的實驗用什么方法探究?提問引導思考:(1)這種刺激又是什么?(2)詹森選擇“瓊脂片”作為實驗材料證明了“刺激”有什么特點?(3)拜爾選擇黑暗環境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與“刺激”是什么關系?(4)兩位科學家進一步探索的結果是什么?課件展示溫特實驗:提問:(1)把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邊,幾天后有什么現象?使胚芽鞘彎向對側生長的原因是什么?難道是瓊脂的作用嗎?如何設計實驗對照實驗排除瓊脂不能使胚芽鞘彎曲生長?溫特實驗證明了什么?1942年其他科學家研究結果是?用幻燈片展示待填空的圖表(幾位科學的研究成果)強調生長素的發現是多位科學家不斷探索的過程,呈現科學發現的艱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植物激素以圖表形式引導歸納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引導評價實驗設計和結論:根據實驗證明生長素的極性運輸的實驗設計。針對技能訓練提問:(1)這個實驗設計是否嚴密? (2)從實驗結果到結論之間的邏輯推理是否嚴謹? (3)如果要驗證上述結論是否正確,應對實驗方案如何改進?提出其他方式的對比實驗:如,含生長素瓊脂塊在下方,其另一組對照如何設計?胚芽鞘水平放置如何設計對照實驗? 練習一、生長素的發現過程1、單一的變量2、要有對照組植物激素: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稱作植物激素。三、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產生部位:葉原基、嫩葉和發育中的種子運輸方向:從植物形態的上端向下運輸,不能反向。分布情況:生長旺盛部位。興趣小組介紹模仿達爾文實驗過程,展示實驗結果,與達爾文共同思考。請同學來描述達爾文的實驗結論讓學生把自己的結論與達爾文的結論比較。學生思考并回答閱讀教材,了解植物向光性生長的其他原因。學生歸納概念 概述植物激素的概念 思考 討論填表體驗科學實驗設計要有嚴謹的思路,謹密的設計讓學生體會科學家善于發現問題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及鉆研精神,創造性思維,重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讓學生置身于科學發現的歷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思維的創造性,慎密性,更要尊重科學事實的研究特點。讓學生體會科學研究的特點,通過推測訓練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構建的核心概念訓練學生用圖表形式歸納、表達知識的能力。拓展學生思路,啟發發散式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課堂小結:作為一項科學發現是需要幾年、幾十年乃至幾代科學家的艱辛努力的。生長素的發現,既有達爾文實驗的奠基作用,又有詹森和溫特實驗的橋梁作用,更有溫特實驗的臨門一腳,最終修成正果。這就需要我們不僅理解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實驗過程,更要有科學家的探索精神,有持之以恒、堅韌不拔的毅力。習題:課后習題的基礎題作業:練習冊相關習題運用本節學過的知識,回家設計培養一盆造型獨特的花卉帶到學校展覽。 教學反思本課主要運用了“假說-演繹”法進行實驗的探究,通過生生合作,教師指導制定探究方案,體驗了科學探究的實驗方法及過程,同時訓練了嚴密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生物素養。在教學中還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這些都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特點。但是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較弱,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設計時間長的問題,同時也會出現生生討論效率低的情況,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面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