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1 本節內容的地位: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安排兩個課時,這節課完成第一課時,內容是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兩部分。
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節內容也為以后要學習的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穩定性等內容作鋪墊,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并且對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的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應試的角度來看,本節內容常作為考試熱點,往往把分析和計算結合在一起,也是生態學中為數不多的可以定量研究的知識模塊。
1.2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教學難點: 對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加以分析,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和計算能力
1.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位一體、相互支撐。
【知識目標】:
ⅰ、理解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概念。
ⅱ、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重點)。
【能力目標】:
ⅰ、指導學生構建能量流動的概念模型、數學模型。
ⅱ、通過引導學生定量地分析某個具體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
ⅲ、對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加以分析,培養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和計算能力。
【情感目標】:
ⅰ、通過小組分工與自主性學習,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ⅱ、站在生態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態學觀點,使學生懂得對資源的利用應遵循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為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做準備。
二、教法分析
2.1教學方法:
根據這節課的特點,本節課采用了以建構主義教學法為主,以問題導學法、分組討論法為輔的策略。
針對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可以提出許多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所以本節內容是運用問題導學法的好材料。針對本校高二學生有較多小組合作經驗等情況,在教學中我還運用了分組討論法。此外,我還設計了本節課的導學案、制作了相關的教具以及多媒體課件,力求使知識更為直觀,使課堂更加有趣。
2.2 重難點突破策略:
(1)提前讓學生復習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以及預習本節課,為學習本節做好準備。
(2)上課前發給學生課堂導學案,在講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完成。
(3)通過建構主義教學法,讓學生主動建構能量流動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通過小組內和小組間的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以及教師的修正,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和掌握建構模型的重要性。
(4)聯系賽達伯格湖能量流動的實例,分析能量流動的傳遞效率,以驗證和鞏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重視用數據說明生物學現象和規律的過程。
(5)通過設置幾個命題進行分組討論,加強理論聯系實際。
2.3教學工具:課堂導學案,多媒體課件及相關教具。
三、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ppt】大家看到這個班次的飛機應該并不陌生,馬航mh370客機失聯已有三個多月了,人們對此有很多的聯想和猜測,那么飛機去哪兒了?假如飛機安全的降落到了印度洋一個美麗的小島上,島上沒有任何食物,飛機上每一名乘客隨身攜帶的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雞可以食用,你認為以下哪些生存策略能讓乘客們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