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案
小結:
【合作探究 重點突破】
1984到1996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土地調查,初步查明了當時全國土地資源及其利用的基本情況.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全國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又有了很大變化,土地信息越來越難以滿足新形勢需要,新一輪全國土地調查將成為解決我國土地管理決策難、規劃難、執行難等諸多問題的關鍵。為查清全國土地資源利用狀況,為土地的科學管理和宏觀調控提供可靠的依據,按照國務院部署,國家從今年7月1日起,全面啟動調查工作,以XX年10月31為統一變更數據的標準時間,用兩年半左右的時間,查清全國各類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建立土地利用數據庫更新制度,推進土地信息分析應用和社會化服務。
材料是如何體現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的?
【基礎自測】
1.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實踐沒有止境,說明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 )
a.歷史性 b.社會性 c.物質性 d.能動性
2,“造燭為照明,求知為運用。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收獲。”這一論斷是強調( )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c.認識是實踐的唯一來源 d.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3.實踐對認識有決定作用,下列選項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有
①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②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④物極必反,暗極則光 ⑤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4.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包括核試驗在內的許多科學研究都可以用計算機模擬實驗,這樣既可以達到實驗效果,又可以節省實驗費用,降低實驗風險。從認識論角度看,上述事實說明( )
a.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b.有些認識不需要通過實踐即可獲得
c.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認識工具和手段
d.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5.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因為( )
a.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
b.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c.實踐是聯系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的交匯點
d.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
6.在長島,一個較長時期里,人們利用建水窖蓄雨水解決用水問題。近年來,降水的減少,促使長島人開始研究和利用海水淡化技術。這說明( )
a.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
b.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和直接現實性
c.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7.科學gdp、綠色gdp觀念逐漸成為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這體現了
a.實踐對認識的推動作用 b.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