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1)實踐的含義 (2)實踐的構成要素 (3)實踐的特點
◇理解: (1)實踐具有三個基本特征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實踐活動的三種形式
◇運用:
(1)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相關原理,分析說明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的活動。
(2)依據相關原理,說明實踐出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使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切實認識到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的觀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認識要服務于實踐。
二、【重點、難點】:
1、實踐的基本特點 2、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三、【教學方法】:討論探究、講授法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人有主觀能動性,人能夠通過意識認識世界,那么人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從哪里來?
一、人的認識論從何而來
(一)、實踐及其特點
1.實踐的含義。
◇課堂探究:(1)談談你對實踐的理解。
(2)簡要分析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實踐與上述觀點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學們可以談出自己對“實踐”概念的感性認識,不必苛求準確,如實踐就是人們做事情,譬如農民種田、工人做工、教師教學、演員表演、科學家做實驗等。但這里提前告訴同學們,實踐是指人們認識活動以外的活動。
(2)①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實踐是人們有意識的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具有本質區別。②上述觀點認為實踐是“利己主義”活動,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具有社會性,不是孤立的、單個人的活動。③上述觀點認為實踐是人的精神、觀念的活動,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客觀物質性的活動。
◇在把握實踐的含義這一知識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實踐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2)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社會之間的活動。而停留在人的頭腦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修行、辯論等不是實踐,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實踐中的“改造”是使客觀事物發生變化,這意味著實踐不是物質的具體形態,它是一種直接的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
2、實踐的特點。
(1)實踐具有客觀性。①實踐的構成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手段和實踐的對象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也具有客觀性。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人們在行動之前就已有了明確的目的,并通過實踐創造出自然界中原來沒有的東西,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動的烙記,這也是和動物的本能活動所不同的。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人們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