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
c、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d、活到老,學到老
19、(簡答題1)阿房宮一直被視為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曾生動地描繪了它的恢弘壯觀;一些史籍和歷史教科書也記載了項羽火燒阿房宮事件。根據國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宮考古隊于XX年10月開始對阿房宮遺址開展了多學科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發現當年阿房宮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礎和部分宮墻建設,由于宮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營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燒毀的事實。
從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實踐的觀點?
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們對歷史的認識隨著考古實踐的發展而深化,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發現深化了我們對阿房宮的歷史狀況和項羽火燒阿房宮史料的認識
②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歷史記載是基于當時條件對歷史的一種認識,其正確與否要經受考古實踐的檢驗,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了有些史籍和歷史教科書對阿房宮及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③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們對阿房宮所進行的科學考察,推動了人們認識的發展。
20、(簡答題2)20世紀50年代中期,經濟學家馬寅初經過三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人口的增長率是每年增長千分之而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達到了千分之三十,這實在是太高了.如此發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國將有二十六億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連吃飯都成問題.于是,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觀點在當時卻遭到批判.從1962到1972年,十年里我國累積出生了3億人.由于人口增長過快,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大規模提倡計劃生育.進入21世紀,我國已成功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高增長"向“低出生、低增長”低出生、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
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
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馬寅初經過調查研究,提出我國要實行計劃生育,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隨著人口形勢的發展,實現計劃生育的觀點由原來受到批判到作為我國的基本政策,表明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證明了計劃生育的正確性,說明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