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
(2)敢于“品嘗西紅柿”,敢于“吃螃蟹”,這些事例都告訴我們,人的正確認識只能從實踐中來。
討論:老者和農夫的對話。老者“不會耕地,怎樣下田”。 農夫:“不讓下田,怎會耕田”
討論:“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說明認識的來源可以多樣。
【哲理故事】唐代名畫家戴嵩善于畫牛。他有一幅斗牛圖,畫得十分生動,被人們視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這幅畫那出來曬,一個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問他何故,他說:“牛在角斗時,尾巴夾在兩條后腿中間,絕不會翹起來。這幅畫的牛尾巴翹得象根豎起來的棍,叫人不由得發笑! 還中國畫作者,到船廠去體驗生活。他畫了幾幅有位當代的草圖,征求工人意見,在其中的一幅畫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鋼板,另一位工人為他打著雨傘。工人看后提出意見說:“雨傘的位置不對。應該一到前面,遮住電焊。我們打傘是要保證焊接質量,不是為了自己躲雨。你畫得和我們的實際情況不一樣。”這兩位畫家的失誤說明,實踐在認識的過程中何等重要,任何人的認識都只能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例題4】(單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边@段話說明了 (d)
a、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從實踐中獲得的 b、人的意識具有創造性
c、認識有時是獨立于實踐之外的 d、實踐在認識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題5】(單項)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句話告訴我們 (a )
a、認識來源于實踐 b、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教材中引用了毛澤東同志的兩句名言.以樸實的語言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一認識來源于實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主體(即人)對客體(即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使客觀對象發生某種改變,并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例題6】(單項)有人認為“個人的淵博知識,一是來源于親身實踐,二是來源于書本知識”。這一觀點( b )
①肯定認識來源于實踐和書本 ②否定了實踐是認識的惟一來源
③承認了只有正確的認識,才來源于實踐 ④否定了實踐是認識的重要來源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教材此處的“相關鏈接”欄目告訴我們兩點: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