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1.(學案)印刷術、火藥和磁鐵的發明對人類的動力和影響主要表現在()
①文學藝術②戰爭③航海④園林建筑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學案)這些技術發明都來自于中國的()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
3.(學案)對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曾長期處于世界前列
b.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c.中華文化以其鮮明的特色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79
d.這些技術發明比歷史上任何發明都重要
解析:本題選取的兩段材料都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設問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問是要學生了解印刷術、火藥和磁鐵的發明在哪些方面對人類帶來影響,正確選項是b;第二問意在通過了解這些發明產生的年代,明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曾長期處于世界前列,正確選項是a;第三問重點考查學生關于中華文化對歐洲乃至世界文化所作貢獻的理解,正確選項是d。
(二)(學案)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
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不僅造就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各具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因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既有河網縱橫的江南水鄉,又有溝壑縱橫、地勢險要的高原;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也不相同,既有社會化、現代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地區,又有大量的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從而造成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其二是相互交融,各地文化不僅各具特色,而且互相交融。正是在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鑄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例題:小說《狼圖騰》描述了北方草原各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的豪放壯美、雄渾飄逸的草原文化。請你結合北方草原各民族的生活環境和歷史發展,說一說草原文化有什么特點?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什么作用?
解析:游牧經濟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物質、精神、制度層面上的文化,是草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內容。游牧民族創造的有利于保護自然生態的游牧經濟,蘊含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理念。非凡的軍事戰略和藝術,星羅棋布的佛教寺廟、佛塔和石窟,記錄下突厥、回鶻、契丹、女真、蒙古等不同民族的文字,蘊涵著豪放氣勢的音樂歌舞藝術,這些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草原文化對中華文化形成發展的作用始于公元前3XX年,趙武靈王力排眾議,主動接受草原文化,學習北方游牧民族的胡服和騎射,引起廣泛影響。西漢前期,由于“和親”政策,匈漢之間通過“關市”貿易開展物資和人員的交流。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長江以北盡是夷狄”的氣象。唐代更是“胡風勁吹”,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廣大北方地區,呈現出“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的盛況。唐代以后,契丹、女真先后入主中原。金朝統治區域較之遼朝南移,表現出北方民族對中原內地文化的影響漸次高漲。在金代,金主完顏亮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即肇始于此。
草原文化對中華文化形成發展的影響不僅悠久而且廣泛。在衣食住行等各個領域,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騎射”,不僅改變了中原居民沿襲已久的著裝習慣,也改變了商朝以來駕車作戰的軍事傳統。不僅如此,古代漢文典籍中諸如胡瓜、胡麻、胡桃、胡荽、胡蒜以及胡笳、胡琴等詞匯,直接反映出草原文化在禮俗、飲食、音樂、舞蹈、體育、繪畫、藝術及宗教等各個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