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題。本框題分為三個目。
主要內容簡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1)中華文化曾長期居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列。我國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中華文化表現為各具風采的地方文化。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各地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即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3)中華文化又表現為異彩紛呈的各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文化的驕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認知起點絕大多數都是由歷史書本所得,有一定的學習興趣。但對于學生來說,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鱗片甲,要學會分析傳統文化,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這一課標的要求還有難度。再則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的跳躍也有一定障礙。同時學生辨識社會現象、合作、表達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強。
三、學法和教法分析
①學法:討論探究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全身性的參與,在“交流討論”“欣賞感悟”等環節中充分地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引導啟發教學法(通過設計關東文化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導同學動腦,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系實際教學方法 注意書本知識與實際的結合,把閩南文化、閩臺文化作為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契入點,以小見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識易于被學生理解。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 使學生能理解中華文化的各種成就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位置;
② 理解不同區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③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過程與方法
①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討論、講授等方法,并設置易于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情境。
② 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討論、并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通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進行綜合分析,形成觀點,加深認識,培養學生全面的、歷史的分析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 幫助學生充分認識中華文化的特征,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 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征,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③ 展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讓學生懂得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共創中華民族的未來輝煌。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華文化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
難點: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六、【教學方法與手段】問題研討教學法、自主探究學習法 多媒體展示
七、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