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文化創新教案
第五課 文化創新教案
一、本課設計意圖
(一) 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〇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〇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〇文化創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〇文化創新的途徑。
〇文化創新要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2.能力目標
〇結合文化的交流、傳播和繼承、發展,感悟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創新的能力。
〇結合人類社會實踐不斷發展的歷史,分析文化不斷發展、創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備認識和處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關系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〇初步確立文化創新的思想意識,投身社會實踐,積極進行文化創新。
〇具有善于學習各民族文化長處的思想意識。
(二) 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匯集實例,說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和發展的重要根源,闡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評析國際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闡明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途徑。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課的邏輯結構分析
本課由引言和“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創新的途徑”兩個框的內容構成。
第一框“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設三個目。
第一目“不盡的源泉,不竭的動力”,通過活動導入,引出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以開啟下文。接著闡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要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無論是思想理論、
73
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如果不能反映生動、豐富的社會生活,不能回答社會實踐提出的新問題,它們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與時俱進,不斷解決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同時,社會實踐不斷發展,也為文化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更好的資源、條件。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義”,主要闡述文化創新的作用。文化創新源于社會實踐,反過來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正如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源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反過來又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以巨大的理論指導作用一樣。在教學過程中,請引導學生體會: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創新,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實踐,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層意思是從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上講的。在學習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與哲學》課中實踐與認識之間的辯證關系進一步理解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這一教學內容。
從文化自身來說,創新是其生命力所在。任何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回答新問題,為實踐發展起推動作用,它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也就不存在發展前途。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是文化的生命。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創新力的大小。中華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蕩的環境中呈現出勃勃生機,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創造力。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