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學案(通用2篇)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學案 篇1
第五課 文化創新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文化發展的實質、創新的源泉與作用。
2、理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中的源泉和動力
3、理解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列舉實例說明社會實踐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意義,增強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感悟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激發學生各個領域勇于創新的熱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社會實踐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理解社會實踐和文化創新的關系
課前預習案
(一)不盡的源泉,不竭的動力
1、文化發展的實質是什么?文化創新的必要性是怎樣的?
[實例探究1]文化創新是 ( )
a.文化發展的基本途徑 b.文化發展的根本途徑
c.文化進步的根本標志 d.文化發展的實質
[實例探究2]儒家學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到漢武帝時終于成為中央王朝的統治思想,這說明( )
a文化在創新中發展 b任何一種文化都處于變化之中
c信奉黃老之學是權益之計 d儒家學說也是先進性與落后性的統一體
2、如何理解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
。1)文化創新的源泉是什么?如何理解?
課堂探究:文化創新的淵源和源泉是一回事嗎?
[實例探究3]文化創作的靈感來自于 ( )
a.社會實踐 b.客觀事物本身
c.文化創作者的頭腦 d.文化創作者的判斷思維
(2)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是什么?如何理解?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義
1、創新對一個民族和國家有何意義?
2、文化創新有何意義?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如何理解?
[實例探究4]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 ( )
a推動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b. 豐富發展民族文化
c.推動實踐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d. 產生更多優秀文化作品
[實例探究5]黃老之學對恢復和發展西漢經濟、鞏固新生的政權起了很大的作用,使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說明( )
a文化具有繼承性 b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c黃老之學是先進文化 d文化對社會實踐的反作用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如何理解?
[實例探究6] 下列對文化創新的說法正確地組合是 ( )
① 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要求 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③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④ 文化創新有利于推動社會實踐發展
a.① ② b.① ② ④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3、如何全面理解社會實踐和文化創新的關系?
。ㄈ┖魡疚幕瘎撔碌臅r代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這是一個呼喚文化創新的偉大時代,推動文化創新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2、人民群眾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實例探究7]社會實踐的主體和文化創造的主體是( )
a.廣大文藝工作者 b. 人民群眾
c. 各行各業的藝術家 d. 英雄人物
3、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是什么?
思維探究:有人說:“文化創新是文化創作者的事情,與一般群眾無關”,你如何理解這一觀點?
課堂探究案
問題探究1:學生閱讀教材第48頁課堂探究,思考討論
(1)采風活動與文化創新有什么關系?
(2)采風活動對于文化創新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問題探究2:引導學生分析探討教材第49頁話題
(1)你讀過魯迅和高爾基的那些作品?讀后有何感受?
。2)魯迅和高爾基的文學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生活有何異同?
問題探究3:引導學生分析探討教材第50頁材料并探究思考
。1)你還能舉出文化創新有利于發展和繁榮文化的例子?
。2)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發展和繁榮中華民族文化,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問題探究4:引導學生分析探討教材第51頁材料并探究思考
有人說,文化創新來自創作者的靈感,主要靠文化創作者的聰明才智。對此你怎么看?
。2)你能否運用上述觀點,結合實例說明深入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意義?
課堂檢測
1、首屆中國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以“點亮創意智慧,融入科技力量,煥發文化魅力,創造財富價值”為宗旨,以“創意、科技、文化”為主題。其宗旨和主題蘊含了
①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③科技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唯一因素④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并對經濟有重大影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北京奧運會場建設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這表明
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繼承性 b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c建筑藝術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d先進科技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3、社會實踐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這說明
a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b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c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 d文化創新是繁榮民族文化的需要
4、傳統理論認為,水稻、小麥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而袁隆平等科學家在實踐中觀察到的現象與此不符,于是大膽創新,反復試驗,成功培育三系雜交水稻。這說明
a正確的理論對社會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b文化創新必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
c原來正確的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喪失其合理性d通過實踐,總會發現認識中的錯誤
5、藝術創作需要堅實的生活積累,正如王夫之所說:“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坎”。這表明
a.藝術創作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b.藝術創作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c.藝術創作來源于實踐 d.藝術創作要有一定的靈感
6、人民日報報道,動漫不僅使電視熒屏更精彩,而且形成了動漫游戲出版物,音像制品,動漫游戲產品的動漫產業,這說明
a.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b.文化創新的需要來自社會實踐
c. 文化創新可以促進文化的繁榮 d.文化創新的途徑就是繼承傳統和推陳出新
文化創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進文化的特質。一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就是文化不斷地從創新中汲取力量、開拓進取的歷史。無數事實一再向人們驗證: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及時而有效地賦予文化以新的內容和新的時代精神,使其不斷地煥發出新的光彩與活力,并由此獲得新的價值和意義。據此回答7題。
7.上述材料主要強調的是 ( )
a.文化創新對推動社會實踐發展的作用
b.是否能夠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
c.文化創新對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有重要意義
d.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8、“玉米”、“涼粉”、“荔枝”……以上這些令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粉絲代稱成了當前網絡上最熱門的流行新詞。這一事實說明
a文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b文化源于人們的實踐活動
c文化是人腦主觀自生的 c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的根本目的
9、xx屆五中全會把自主創新放在了國家戰略的位置上,自主創新當然包括文化創新。海爾之所以能取得輝煌的成就,關鍵是靠自主創新。海爾的經驗啟示我們:自主創新意義重大。只有優秀的文化才能引導產業向正確的方向進化,如果沒有文化的自主創新,產業的創新就是奢談。因此,文化創新是產業發展中最重要的、先導性的創新。
運用所學有關知識談談文化創新的作用。
學生反思: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作業紙
1、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創造了“柳體”,豐富了中國書法藝術,為中國書法藝術增添了新的氣息和活力。這體現了( )
a.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b.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推動作用
c.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d.人民群眾中的任何一員,都能進行文化創新
2、下面關于文化創新和社會實踐關系的表述,正確的是( )
、偕鐣䦟嵺`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②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③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④文化創新是檢驗社會實踐的標準所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實現文化創新,必須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關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文化創新的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道路。因為
a.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文化創新的主體b. 向人民群眾學習是文化創新的內在要求 c.文化創新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d.文化只有創新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
4、《國家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把文化創新作為時期文化發展的重點。國家之所以重視文化創新,是因為
、傥幕瘎撔驴梢酝苿由鐣䦟嵺`的發展 ②文化創新可以取代傳統文化
、畚幕瘎撔履軌虼龠M文化的繁榮 ④文化創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下列關于文化繼承、文化發展和文化創新三者關系的理解,正確的是
a、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
b、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
c、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d、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6、“文化創新來自創作者的靈感,主要靠文化創作者的聰明才智”這句話
、倏吹搅巳嗣袢罕娫谖幕瘎撟髦械淖饔芒诜穸松鐣䦟嵺`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壅J為文化創新來源于創作者的靈感④肯定了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文化與科技特別是與現代高科技的結合,使文化載體、文化傳播形式更加現代化、多樣化,從而加速了文化創新的進程,這說明
a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b文化創新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
c社會實踐的發展延長了文化創新的“手臂” d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的動力和基礎
8、中國海信集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占據市場競爭優勢,投入巨資。耗時4年,終于研制出中國自己的電視機芯片,大大推動了我國電視機產業的發展。
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社會實踐和文化創新的關系的?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參考答案
課堂探究:文化創新的淵源和源泉是一回事嗎?
二者不能混為一談,文化創新的淵源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的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實踐,是唯一的來源。
思維探究:有人說:“文化創新是文化創作者的事情,與一般群眾無關”,你如何理解這一觀點?
這種說法是片面的。
。1)文化創新與文化創作者的辛勤勞動是分不開的,但不能因此認為文化創新只是文化創作者的事情。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和文化創新的主體。離開了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文化創作者不可能從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創造;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文化創作者的創作必須服務于人民群眾?梢姡J為文化創新與一般群眾無關是不對的。
(3)文化創作者必須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才能創造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實例探究:1—5daacd 6、d 7、b
課堂檢測:1—5bbabc 6—8ccb
9、(1)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課后作業:1—5ccaba 6、a 7、c
8、(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是文化創新的動力。海信集團基于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需要,立足實踐,調查研究,刻苦攻關,終于研制出中國自己的電視機芯片,說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海信集團研制出中國自己的電視機芯片,大大推動了我國電視機產業的發展,這說明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學案 篇2
一、(學案)學習指導
(一) (學案)知識網絡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通過介紹社會實踐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和意義,使學生理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和發展的重要根源,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社會實踐也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
(三) (學案)學法指導
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的方法。利用網絡學習是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重大革命,它要求同學們在網絡學習中增強搜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儲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正確處理好主與輔、多與少、人與機、虛與實等關系。例如,現在有許多優秀的文化作品,可以在網上瀏覽,然后,再從網上尋找一下,這些作品是怎樣源于生活、源于實踐的;再如,文化創新的意義和作用,網上會有許多論述,有哪些方面在教材上還沒有提到等。
61
二、(學案)知識點撥
(一) (學案)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源泉和動力
要準確理解社會實踐是“不盡的源泉,不竭的動力”這個重點,應該把握以下知識層次:
1.(學案)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更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在繼承中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一部文化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創新史。文化創新是文化的靈魂和生命,是發展先進文化的不竭動力和因素。
2.(學案)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實踐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社會實踐是文化創造的源泉,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從采風活動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創作來源于生活。人類在改選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社會實踐,文化也不可能有任何新的發展。同時,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要認清社會實踐和文化創新的關系:離開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進行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例題:馬克西姆•高爾基是前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者和重要代表。他早期的作品多描繪俄國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20世紀初,俄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使他將文學的筆鋒轉向革命。他在自己的作品《海燕》中借海燕之口表達對社會變革充滿激情的呼喚:“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請從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相互關系的角度,談談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提示: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所以,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二) (學案)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
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苯滩纳蠌膬蓚方面來說明文化創新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創新可以不斷推動、引導和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所以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又是進行文化創新的目的和衡量文化創新的標準。另一方
62
面,文化創新又表現為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是一個民族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例題:電影藝術已經走過百年,它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獨特的視聽效果吸引了無數觀眾,創造了自己的輝煌。如今的世界電影,以宏片巨制、雙超大銀幕電影、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球幕電影、動感電影等高新技術,創造著巨大的文化反響。從電影的發展中,可以看出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 )
a.文化傳播 b.文化交流
c.文化繼承 d.文化創新
解析:本題考查的重點是文化發展的實質是什么?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文化的靈魂和生命,是發展先進文化的不竭動力和因素。因此,a、b、c三個選項不符合題干的要求,只有d選項是正確的。
(三) (學案)文化創新的主體是人民群眾
教材從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引出文化創新的價值和作用,并提出文化創新的號召。對這個問題可從兩方面來理解:
第一,要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文化創造者,必須自覺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去。
第二,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就是要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創造出新的文藝作品。
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進行文化創新,必須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挖掘廣大群眾的創新潛力,鼓勵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在全社會形成勇于創新、敢于創新、樂于創新、勤于創新的良好風氣。
三、(學案)學習自評
(一) (學案)單項選擇題
1.(學案)文化創作的源泉是( ) 1.c
a.創作者的靈感 b.良好的環境
c.社會實踐 d.創作者的聰明才智
2.(學案)《九章算術》問世后,一直有數學家為它做注釋工作,并在注釋過程中不斷引人新的數學概念和方法,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所做的注解。他改變了《九章算術》中數學名詞約定俗成的慣例,對正負數、方程、冪、開方、勾股等數學用語加以界定,使這些定義內容簡明、邏輯清晰,成為推理論證的堅實基礎。他提出的“割補術”,把復雜圖形變成簡單圖形,使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更為簡便,形成了中國古代幾何學的特色。上述材料表明( ) 2.d
63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②進行文化創造,實現文化創新,不是被動地反映環境的變化③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④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學案)文化創新作用的表現有( ) 3.d
、俨粩嗤苿由鐣䦟嵺`的發展②被動地反映環境的變化③對傳統文化的繼承④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④
4.(學案)從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看,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是( ) 4.a
①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②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③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④充分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 (學案)非選擇題
1.(學案)有人說:“文化創新來自創作者的靈感!币灿腥苏f:“文化創新主要靠創作者的聰明才智!蹦銓Υ擞惺裁凑J識?為什么?
1.以上兩種認識都是錯誤的。因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創新的動力。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不可能從事任何有關的文化創作,文化也不可能創新和發展。所以,文化創新要有“靈感”、要發揮“聰明才智”,但是,歸根結底,社會實踐才是文化創作的源泉。
2.(學案) “孝”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本。最初,人們把“孝”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孝順長輩、尊敬兄長是能夠愛別人的前提和根本,這應該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在發展過程中,“孝”被綱;螅Q“父為子綱”,片面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甚至發展到“愚孝”,成為束縛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枷鎖。而現代我們提倡的“孝”,是在父母與子女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對父母的道德義務,是現代家庭中調節上下輩關系不可缺少的道德規范。
通過“孝”的演變歷史,談談你對文化創新的認識。
2.一部人類文化史,就是人類創新活動的歷史。每個時代的文化總是在前一時代文化財富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一切利于其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因素,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對傳統文化中“孝”的糟粕部分的去除,對其精華部分的弘揚,并加進了新時代人格平等理念,充分體現出了文化的創新。
四、(學案)能力拓展
1.(學案)1990年,電視劇《渴望》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它描寫的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沒有宏大的場面、華麗的布景,但它故事情節緊湊,環環相扣,吸引了觀眾;劇中人物富有個性,感情真實。女主人公劉慧芳善良、仁厚,集中華美德于一身,而她的生活卻又帶有悲劇性的色彩,這深深打動了觀眾,產生了很強的審美效果。那時,人們每天都準時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渴望》的播映。
64
請從文化創新的角度,談談電視劇《渴望》的成功之處。
1.提示:第一,可從文化創新的時代要求人手進行闡述。只有充分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從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才能創造出優秀的文化作品。《渴望》這部電視劇正是由于創作者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才獲得成功的。第二,可從社會實踐與文化創造和發展的關系人手進行闡述。社會實踐是文化創造和發展的重要根源;社會實踐是產生優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文化創新的需要來自社會實踐;文化創作的靈感最終來自社會實踐;文化創作的動力來自社會實踐;文化創作的檢驗標準在于社會實踐;文化創作的成果要服務于實踐;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作的主體。
2.(學案)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國初年,一種既非完全外國式樣、又不同于中國傳統古裝的新式服裝——中山裝問世了。據說,它是由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于辛亥革命后,倡導不穿封建王朝舊服,指示廣東人黃隆生參照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和西服而設計成的。
材料二中山裝的基本式樣為上衣站翻領、對襟、五紐、四個明袋。褲子前開縫、兩側各有一個大暗袋,前有一小暗袋(表袋),后面一帶軟蓋的暗袋。中山裝款式的確定,是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含意,如依據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而確定前襟四個口袋;依據國民黨區別于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而確定前襟五個扣子;依據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而確定袖品必須為三個扣子。因此,中山裝是在西裝基本式樣上滲入了中國的傳統意識。它穿著方便,適于攜帶隨身必需品,充分體現了方便、實用的設計思想。同時,它又格調樸實,莊重大方,既具西裝韻味,又顯東方氣派,深受當時國人喜愛,被國際服裝界視為中國男禮服的典型式樣。為紀念率先穿用者孫中山,人們便將這種服裝稱為中山裝。
請從文化創新的角度,談談材料一、材料二各說明了什么問題。
2.材料一說明文化創新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人類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服飾文化。材料二說明了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們進行文化創造、實現文化創新,不是被動地反映環境的變化,也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創建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更好地為社會實踐服務。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五、(學案)相關信息
(一) (學案)北京奧運會徽
彰顯“人文奧運”,的豐富內涵:北京奧運會會徽選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印章(肖形印)作為標志性主體圖案,既富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極為鮮明濃郁的中國特色,又體現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與人”的深刻主題和北京奧運會“人文奧運”的豐富內涵。
會徽彰顯了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凸顯了北京奧運會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價值。會徽中的篆字似一“文’’字,它代表著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一個不僅創造了象形漢字及竹簡、篆刻、書法文化,而且創造了圍棋、蹴鞠和捶丸等豐富體育文化的中國。
65
會徽中的篆字又似一“京”字。它代表有3000余年悠遠建城史而又青春煥發的古都北京。奧運與“城”有著悠久的聯系。古代奧林匹克運動就是伴隨著城邦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F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起點在希臘的雅典,也是從城市開始。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同時,北京又是一座欣欣向榮的發展中的國際大都市。會徽中的篆字“京”,恰如熱情洋溢的青春北京,張開雙臂擁抱今日的世界,歡迎來自五洲四海的嘉客賓朋。
會徽下部是以中國書法寫成的、富于漢簡古意的英文beuing和阿拉伯數字。英文beuing和阿拉伯數字以古老的漢代竹簡的書寫方式寫成,稚拙而又生動有趣,古樸而又極富現代氣息。它與奧運五環一起,構成了西方與東方、奧運傳統與文化創新的和諧共存的新圖景。
會徽中的陰文將印章篆刻藝術與運動的特征結合起來,巧妙地將字形幻化為一個飛奔撞線、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它代表著運動的奧林匹克,也代表著當代中國對人類、對人的生命、對普天之下兄弟姐妹的深切關愛之情。人文奧運推動的全民健身就是對奧林匹克人文關懷理念的偉大實踐。當代中國,它的全民奧運和全民健身,不僅是對奧林匹克的極大擴展與弘揚,也是對現代奧林匹克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會徽所展示的東方文化是對奧林匹克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天人合一的和諧自然觀是對奧林匹克競技文化的生動補充,展現了奧林匹克主義和平、和諧、和愛、和美的新境界。和平是人類永恒的祈愿,然而在一個人類生態受到巨大破壞的當今時代,自然和人的和諧共存與發展,也成為奧林匹克緊迫的課題。奧林匹克又是力與藝術之美的高度結合,彰顯了人類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的美,體現著人類對力和美的永恒追求。
(二) (學案)楊麗萍打造云南生態舞蹈
由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出任藝術總監和總編導、并領銜主演的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其七成演員來自云南的田間地頭。
《云南映象》是一部傳統和現代之美兼而有之的舞蹈新作。它深入發掘了云南民族文化,將原始鄉土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語匯進行全新整合重構,用新銳的藝術構思表現出少數民族勤勞、樸素、善良、純潔的生活和愛情。舞劇由“云”、“日”、“月”、“林”、“火”、“山”、“羽”七場歌舞組成。來自滇山村寨的數十名舞蹈演員,用極其質樸的歌聲和肢體語言,展現了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原生態歌舞的絢麗色彩。
楊麗萍告訴記者,七成的演員來自云南各地甚至田問地頭。為了集中反映云南文化的深厚積淀,留給觀眾一個“原生態”的印象,她特意帶領歌舞創作者深入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一年多的采風,從民間邀請了上百位業余演員,他們中大多數是農民!鞍涯切l臨消失的民間藝術挖掘出來,搶救下來,給觀眾、給后人留下一個活生生的民俗文化博物館!边@是楊麗萍的理想,也是《云南映象》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