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的途徑教案(精選3篇)
文化創新的途徑教案 篇1
一、本課地位
本課內容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第五課“文化創新”的第二框。如何進行文化創新既是一個社會熱點,具有很強的思想理論性,也具有很強的探索實踐性。在前面的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同學們基本明確了文化的交流、傳播和發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需要創新。那么,怎樣進行文化創新便是本課探討的內容,也是本單元的重點、難點和落腳點。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
(2)文化創新過程中要認識、處理好的兩對基本關系: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1)實踐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體驗生活、生成認識、構建知識的能力。
(2)思辨創新能力:結合具體實例初步具備正確認識和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關系,提出富有創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關注世界文化發展。
(2)積極參加文化學習、創作活動,具有積極學習借鑒各民族文化優點,特別是對中華文化發展創新的態度。
(3)要堅持辯證的觀點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反對文化生活中的“守舊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等錯誤傾向。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實踐。
(2)文化創新的兩個重要途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難點:
(1)怎樣看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創新
(2)如何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四、教學構思
(一)設計理念
(1)教學過程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和主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地學習,體現新的學生觀。
(2)教學過程中引導同學們觀察文化現象、體驗矛盾沖突、引發辯證思考、合作探究解決、生成構建知識、啟發正確觀念、反思踐行提升,體現新的學習觀、知識觀。
(3)教學過程中大膽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識結構,從中國和世界兩個角度深化對文化正確方向的理解。
(4)教學過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現象——《功夫熊貓》的品評貫穿始終,充分發揮和體現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特點。
(5)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情境,調動同學們的生活經驗,激發同學們的創造熱情,通過文化創新途徑的實踐與探索培養同學們的思辨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情景教學法、實踐探索法等
(2)學法:合作學習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等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最近有部美國制作的具有濃郁中國文化的影片《功夫熊貓》在全國熱播,大家有沒有看過?
生:看過或沒有看過
師:哪位看過的同學給我們介紹一下這部影片?
生:略
師:好!這節課我們就來看看這部具有創造性的影片給我們進行文化創新帶來了什么樣的啟迪。同學們首先來看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推進新課
(多媒體顯示學習目標)
師: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功夫熊貓》的片斷。
(視頻資料)
師:大家對這部影片很感興趣,那對《功夫熊貓》的制作秘籍感不感興趣呢?
(多媒體顯示《功夫熊貓》的制作秘籍)
師:《功夫熊貓》的制作秘籍對我們進行文化創新有何啟示呢?
一、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 (板書)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同學們能不能回憶一下
生:略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和《功夫熊貓》的制作秘籍,我們知道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
師:剛才我們看的影片中蘊涵了大量的中國元素,現在我們來比比眼力,《功夫熊貓》中蘊涵了哪些中國元素?
生:略
師:(總結學生的發言)這些中國元素給我們進行文化創新有何啟示呢?
生:略
二、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 (板書)
1、繼承傳統 推陳出新 (板書)
師:同學們能不能舉例說明“繼承傳統”是文化創新的途徑呢?
生:略
師:《功夫熊貓》融入了大量的傳統文化,但這部影片的成功僅僅是因為有大量的傳統文化嗎?你是如何看待的?
生:略
師:其實大家所說的就是如何尋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同學們看課本回答
生:略
師:好!這就是說文化創新要“推陳出新”。那么同學們能不能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呢?
生:略
師:《功夫熊貓》播出不久,就在網上有關于“抵制”與“不抵制”《功夫熊貓》的討論,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多媒體顯示抵制理由)
生:討論回答 略
師:其實剛才我們的爭論的焦點是“如何對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同學們看書回答一下。
生:略
師:(總結學生發言)這就是說我們進行文化創新應該“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
2、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 (板書)
師:同學們能不能舉出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呢?
生:略
師:好!這就是我們文化創新的三種途徑。(總結一下)在文化創新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了一些這樣的現象,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的知識判斷一下。
(多媒體顯示)
三、堅持正確方向 克服錯誤傾向 (板書)
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三)課堂總結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淀,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文化遺產,對中華民族的統一、穩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才能推動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我們應當為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作些實實在在的工作。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體會到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了解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也是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途徑。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投身社會實踐,善于學習他人之長處,積極進行文化創新。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創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課后探究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怎么做,才能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八、板書設計
文化創新的途徑教案 篇2
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
知識目標①知道“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②理解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融合是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途徑。
能力目標培養收集、加工、整理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態度。增強創新意識。
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闡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評析國際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闡明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途徑。
本課重點文化創新的途徑
本課難點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年畫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我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被稱為中國木版年畫三大產地,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三大產地的年畫卻日漸衰微、瀕臨消亡。而進入21世紀,楊柳青、桃花塢已接近“名存實亡”形不成批量生產,但楊家埠年畫卻奇跡般地從衰亡中活了下來。現在一年生產年畫多萬張,銷往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什么力量讓楊家埠年畫起死回生呢?答案就是楊家埠人不但繼承了年畫這一寶貴傳統文化資源,而且通過和旅游業這一新興產業相結合,使年畫融入了當地旅游業中,并投巨資改變了整體環境,使楊家埠年畫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漂洋過海闖入了國際市場。[思考] (1)我們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創新?(2)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什么?提示:(1)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動力,在文化發展中,只有不斷進行文化創新,才能不斷豐富發展文化,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2)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1.立足于 ,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 。2.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 ”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 ”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3.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 ,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 ,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根本途徑華、去其糟粕取其精新、革故鼎新推陳出傳統文化時代精神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1.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 、 ,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 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2.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 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 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 的過程,由此可見,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交流借鑒與融合文化創新博采眾長發展本民族文化取長補短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文化多樣性3.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這就需要有 的胸懷, 的氣魄、 的態度。4.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 。世界優秀文化海納百川熔鑄百家科學分析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三、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1.對于文化創新而言,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 、民族文化與 的關系。2.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傾向,被稱為“ ”和“ ”;那種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被稱為“ ”和“ ”。
傳統文化
外來文化
守舊主義
封閉主義
民族虛無主義
歷史
虛無主義1.繼承傳統,推陳出新(1)著眼于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2)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而從頭開始。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的發展,帶來了經濟、政治、文化各個生活領域的變化,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我們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在立足現實和時代的基礎上,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從傳統走向現代,實現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傳承,挖掘其豐富的內容,為“先進文化”的建設服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成分,具有超越時空、超越階級的品質,有其獨特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博大精深、耐人尋味。例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仁政”思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有益于社會秩序和諧與結構穩定的“仁信禮讓”等道德規范; “參天地、贊化育”以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天人思想等文化成果,都是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學習和掌握它們,對于自己立身行事,為國家、為人民建功立業,是會受益匪淺的,在今天的文化建設中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2.面向世界,博采眾長(1)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2)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作為儒家學說經典的《論語》《禮記》等傳入西方,啟示和鼓舞了西方啟蒙思想家。中國儒家的自然觀、道德觀和政治思想,成為西方啟蒙運動中的“百科全書派”有力的思想武器。儒家學說曾對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對他著名的“單子論”產生過直接的影響。近代歐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爾泰、歌德、雨果,都從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過營養。(3)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這就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不同文化之間,有差異就難免有矛盾、有競爭,但文化差異不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文化競爭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創新的成果。(4)對待外來文化的基本原則:“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因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們要躋身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就必須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先進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大虧的。 中國共產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3.如何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傾向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必須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要對傳統文化超越創新,就意味著突破,意味著創造一種既適應時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質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這里,超越創新和批判繼承是相輔相成的,批判繼承是超越創新的基礎。沒有批判繼承,所謂超越創新就是一句空話。反過來,超越創新是批判繼承的必然要求,沒有超越創新,所謂批判繼承就毫無意義。所以必須既堅決反對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傾向的民族虛無主義、“全盤西化”論,又高度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傳統保守主義、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對我們來說,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文化交匯點上,堅持把批判繼承和超越創新辯證統一起來,既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使之內化為我們民族的主體意識,又從時代的要求出發,賦予它以嶄新的時代意義,使之與時代精神相融合,努力開拓、創造中國特色的新文化。同時還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輝煌。[例1] (·海南單科)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創新因交流而迸發”。這句話所體現的關于文化的正確觀點是 (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②世界上林林總總的文化,都值得我們弘揚③文化交流促進各個民族的文化創新④各國應在文化上相互借鑒,共同繁榮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根據對題目中三句話的理解,可得出①③④是關于文化的正確觀點,②說法錯誤,世界上林林總總的文化,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值得弘揚,而應是優秀文化,要有鑒別地吸收。故選c。[答案] c[例2] (·江蘇單科)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當時的設計者在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皇陵和歐洲帝王陵墓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根據紫金山地形設計而成的建筑精品。這說明 ( )a.建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b.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c.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d.潛心思考是文化創新的基礎 [解析] 通過材料中“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在中國古代皇陵和歐洲帝王陵墓建筑風格的基礎上而成的建筑精品,因此體現了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故c說法符合題意。a說法錯誤。b說法肯定了文化創新的意義,與題意有關文化創新的途徑不符。d說法錯誤,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答案] c[例3] (·福建)某校高二(1)班的同學在以“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變革”為課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結合當前社會現實,展開討論。請你參與其中,并回答有關問題。相關鏈接 曹參任漢相三年,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使漢初社會凋敝殘破的局面得以改觀。史稱“蕭規曹隨”。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繼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國力日益增強。漢武帝憑借豐富的物質積累和穩固的統治基礎,開疆拓土,實施改革,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成就了西漢盛世。甲同學:“蕭規曹隨”反映曹參推崇的是“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所以,我國政府也應“無為而治”。請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談談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解析] 回答這個問題時容易將要點局限在第四課“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上,平時要注意構建知識體系,將思維拓展開去。[答案]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2)立足社會實踐,推陳出新,革故鼎新。(3)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守舊主義”。[例4] (·安徽)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歷史表明,經濟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往往會對經濟結構產生“洗牌效應”,為一些產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安徽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實施了“建設文化強省”的發展戰略,將文化產業作為實現崛起的支柱產業之一,著力培育軟實力。XX年以來,全球性金融危機“寒風勁吹”,安徽文化產業卻憑借“厚積薄發”的底氣,搶抓機遇,逆勢而上,成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請你結合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就怎樣推動安徽文化創新提出合理化建議。[解析] 首先,注意模塊限定《文化生活》,其次,推動安徽文化創新措施既要結合材料,更要注重把握教材知識的歸納總結,此題在于平時的知識的積累和總結。[答案]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安徽改革開放的實踐,汲取營養,推動文化創新。繼承我省優秀傳統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加強交流,推陳出新。著眼于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內容形式和傳播手段等不斷創新,促進文化的全面繁榮。1.相聲源于新中國成立前的北京,天橋一帶的藝人為謀生在舞臺上相互對罵或戲謔以招攬看客,這是初期的相聲。后來經侯寶林等相聲大師進行批判、改造,才使之成為一門真正的語言藝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這說明 ( )a.文化繼承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基本要求b.對一切傳統文化都應該批判c.文化創新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又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d.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同時進行的[答案] c2.XX年5月6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把中醫藥與西醫藥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中醫與西醫相互取長補短,促進中西醫結合。這些原則 ( )a.要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摒棄個性,和平相處b.堅持了各國文化一律相同的原則c.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d.體現了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答案] c3.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①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③是在文化借鑒和文化交流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④是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過程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b4.實現文化創新,必須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但要注意 ( )a.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b.以我為主、為我所用c.平等交流、相互借鑒d.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答案] b5.有人認為,外來文化是先進的文化,應該照搬過來。持這種觀點的人犯了________錯誤 ( )a.“守舊主義” b.“封閉主義”c.“民族虛無主義” d.“歷史虛無主義”[答案] c6.近代以來,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人們存在三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文化虛無主義。他們認為,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必須全盤否定。只有徹底擺脫了傳統文化的羈絆,我們才能走向新生;另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他們認為近代中國的衰敗,乃是由于傳統文化精神的失落。只要復興中國傳統的儒家文明,中華民族就可以強盛起來。第三種態度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一個民族世代累積、相對穩定的群體經驗的總結,雖然其中存在著過時的、保守的東西,但是其中的精華部分,則凝結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成為一個民族迎接新的時代挑戰的內在動力。(1)如何認識上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的三種截然不同的態度?(2)我們應該采取哪種態度?[答案] (1)第一種態度屬于“民族虛無主義”,一味推崇外來文化,全盤否定本民族文化,主張全盤西化。第二種態度屬于“守舊主義”,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否定外來文化。第三種態度正確處理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2)我們應該采取第三種態度,因為只有這種態度是一種科學的態度,能夠有利于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精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經過幾千年的演進與發展,形成了多種多樣、別具特色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其中有許多裨益于社會的精華:1.追求理想、剛健自強的奮斗精神——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靈魂和核心,是中華民族的立國之本、精神源泉。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才綿延不衰,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2.推崇仁愛、奉行寬容的豁達姿態——重視和睦,倡導寬容,是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主要精華之一。這種精神在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時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3.顧全大局,勇于奉獻的愛國主義思想——愛國主義是個歷史的范疇,它作為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之一,體現出質樸的情感和品性。它把家庭—家鄉—國家直接貫通,宣揚愛家鄉、愛祖國、愛人民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昌盛不衰,華夏文明延續廣大的重要內因。4.提倡孝義之道,強調人倫價值的倫理道德觀念——倫理道德觀念是規范和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它包括國家倫理、社會倫理及家庭和個人的個人倫理。在人類社會中,最小的個體單位是人,而由人組成的最小單位則是家庭,因此,個人倫理和家庭倫理可以說是構成倫理道德體系的基礎,是整個倫理道德觀念形成和發展的基石。5.尚德重道、修己養身的社會意識——是中華傳統倫理道德的精髓之一。
中國傳統倫理的糟粕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當然也不例外,它在當時具備著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感情信念的功能,但也不可避免地摻雜一些糟粕,對此應予以摒棄和剔除。1.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盲目義氣觀中國古代人倫道德觀念中的“五倫”,提出“朋友有信”的說法,意思是指朋友之間相處要彼此信任,相互間要信守諾言,互不欺騙,實際上這應該是朋友之間所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可是有些人往往把義氣放在信義之上,認為只要朋友有難,就應該盡自己所能去幫助,為朋友“兩肋插刀”,哪怕朋友是因打架斗毆、殺人越貨、持刀搶劫而觸犯法律,身陷囹圄,自己也要不顧一切盲目相救。這種錯誤觀念危害極大,使不少血氣方剛之士走上犯罪的道路。2.強調“三綱五常”的封建等級觀念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中,人倫道德是最為基本的倫理觀念。孟子最早提出了“五倫”之說,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親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漢代的董仲舒從“五倫”中抽出了最為重要的三倫,詳細論證了“三綱”思想,同時總結前人的思想成果,又提出了五個重要的封建道德規范,從而形成了一整套十分完整的道德規范體系——“三綱五常”,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仁、義、禮、智、信“五常”。這些道德規范被歷代王朝當作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三綱五常”是封建糟粕的典型代表,它所宣揚的“三綱”實際上就是嚴格規范的封建等級關系,上下等級之間只能絕對地服從,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這種綱常觀念實際上不是對人倫道德觀的弘揚,而是對其的摧殘和破壞,是一種畸形的倫理道德觀念,應該徹底廢除。3.宣揚“情大于法”的泛道德論思想中國社會是一個傳統的倫理社會,所謂的“以德治天下”以及“禮儀之邦”等等,說的都是以倫理道德來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含義。在中國最為基本的人倫道德關系中,如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兄弟關系及朋友關系等等,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系。而忠、孝、節、義、信等,則是處理這些關系的相應標準。與此相適應,中國社會出現了這樣的特點,那就是人與人之間講關系、講人性、上下有別、長幼有序,突出尊卑、貴賤及其貧富之別等等。這種特點導致中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成為以“人治”社會,整個社會呈現出泛道德論的傾向,即“情大于法”。把倫理道德作為衡量和制約人們社會生活的唯一標準,淡化了法律的應有作用,這與文明社會發展的步伐是背道而馳的。[思考] 傳統文化倫理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對于弘揚傳統倫理文化,我們要有正確的態度,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要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我的收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創新的途徑教案 篇3
5.2文化創新的途徑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的學習,掌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初步運用辯證觀點說明文化的傳承,文化發展中應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運用多媒體現代技術手段展示材料:(視頻、音樂、圖片、漫畫)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充實,運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充分挖掘學生潛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要充分認識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在文化發展的問題上既要克服那種一味固守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的傾向,又要克服那種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的堅持正確方向,推動文化發展。
教學重點: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教學難點: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
教學過程
[走進新課]
師:同學們好!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舞蹈。
多媒體課件展示:舞蹈《千手觀音》(視頻)精彩片段(4 分8秒)
師:大家邊看邊思考兩個問題:
1、 舞蹈的表演者是誰?
2、 對《千手觀音》了解嗎?
生1:舞蹈《千手觀音》是由21名聾啞員表演。
生2:舞蹈《千手觀音》是由21名聾啞員表演。千手觀音的千手以扇面排列數層,如孔雀開屏。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表示遍觀世界,千手觀音表達度一切眾生,廣大圓滿無礙之意。
生3:豐富的手姿變幻來訴說內心的語言,特別適合聾啞人表演,手語應用在舞蹈之中變成了舞蹈語言,變幻的動作表達了我們的心聲,更富有藝術美和感染力。
師:關于舞蹈《千手觀音》,我們同學們知道得很多,對我國傳統古典文化的優秀藝術技能進行大膽創新,用現代舞的技法加以表現;音樂上獨幟一樹,同時用現代交響樂的手法,把我國古典音樂與舞蹈的豐富內涵表現的栩栩如生,舞蹈《千手觀音》的創作說明了文化創新的問題。
[推進新課]
二、文化創新的途徑
(一)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社會實踐
師: [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探究思考問題。
雕塑藝術在創新的過程中發展,不僅表現為雕塑技藝更加純熟、表現力日益突出,而且體現在用于雕塑的材質范圍日益擴大,有石雕、玉雕、木雕、牙雕、沙雕、果核雕刻••••••甚至還有在頭發絲上進行的雕刻。
從我國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從古希臘神話、羅馬史詩到歐洲中世紀的十四行詩、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作品,都體現了一種不斷創新精神。
思考:從上述雕塑藝術、文學藝術發展的事例看,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是什么?
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師:我們如何認識“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呢?
①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個……的過程。
生:從上述文學藝術發展的事例看文化創新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又是一個借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
②著眼于文化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途徑。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那么,我們如何理解這一過程呢?
請大家結合課本p53頁,思考一下。
(合作探究)組織學生討論探究。
多媒體課件展示:(孝順故事)
“孝”,至今仍被我們視為穩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你能否根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從中看到道德繼承中的文化創新?
生:能夠根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從中看到道德繼承中的文化創新。百善孝為先,孝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倫理、公眾道德準則和傳統文化品牌。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進行,那種具有毒害性質的“孝”已經被基本消除,而其中的優秀部分、精華部分不但被繼承下來,而且還注入了新的內容,給予了重新詮釋。體現了批判中有繼承,在繼承中又得到了發展。
③批判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師: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呢?
[合作探究] 組織學生討論探究。
生1:創新不能離開傳統,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而從頭開始。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
生2:創新要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的發展,帶來了經濟、政治、文化各個生活領域的變化,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④注意: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
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合作探究] 我們共同欣賞名人作品。
你了解徐悲鴻嗎?通過欣賞他的作品,思考:從徐悲鴻的作品你想到了什么?
生1: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生2: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溪我后》、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的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征和標志。
生3:徐悲鴻的作品使我們想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師:大家對徐悲鴻的作品有了大致的認識和了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創新,我們必須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二) 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師:文化創新的第二基本途徑是“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那么,我們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請大家討論)
生1:因為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和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生2: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多媒體課件展示(XX年奧運會會徽)
師:思考:從奧運會會徽設計上,對于文化來說我們感悟到什么?
生: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文化的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基礎。
(1)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多媒體課件展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圖片
師:林則徐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于文化來說也是如此,這說明什么?
生: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這就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不同文化之間,有差異就難免有矛盾、有競爭,但文化差異不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文化競爭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創新的成果。
(2)、在文化 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請大家結合教材第54頁探究問題,討論回答:
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種不同的美食,經過人們的調制,最終帶有新的風味、新的特質。多種創新的方式,不僅表現在思想、理論的發展上,也表現在文學藝術形式的變遷中。
對此,你能提供一個事例加以說明嗎?
生:能。比如,我國唐朝時,日本派了大批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長安街頭常常可以見到日本留學生的身影.這些人學成以后回到日本,把大唐文化帶到日本.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國,日本的“和服”起源于唐裝.特別是日本文字,使用中國漢字或漢字偏旁部首作為片假名,記錄日本語言.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又向西歐國家學習,引進外國文化,使日本經濟日益強盛.但這里,日本對外國文化不是全盤吸收,是取長補短,把外國文化融匯到自己的文化中.
師:同學們分析很好,那么我們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的時候應該堅持什么原則呢?(結合教材)
生: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因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3)、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對待外來文化的基本原則
[合作探究]
師:下面我們一起賞析音樂:《梁祝》主題精彩片段(1分11秒),
(共同探討)1、中國傳統樂曲加入西洋樂器演奏對效果有何影響?
2、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創新?
師:中國傳統樂曲加入西洋樂器演奏對效果有何影響?
生1:突出音樂個性,使中國傳統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充分展現出西洋樂曲的豐富表現力。
生2:中國民族戲曲曲調運用西洋交響樂曲的演奏形式,把《梁祝》主題旋律加以創新,充分展示中華民族文化加以繼承和發展,成為通過文化交融實現文化創新的藝術典范。
師: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創新?
生1:首先,文化創新離不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要以此為基礎,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一個國家或民族,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也就失去了根基;又要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面果。
生2:文化創新要體現時代精神,社會實戰的發展帶來了經濟、政治、文化各個生活領域的變化,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
生3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開展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以發展本民族文化。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是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要求我們“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三) 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師:文化發展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要使這條大河水道暢通,水清質美,就必須清理和維護好它的源與流。
[合作探究]
師:首先,請大家閱讀教材,結合教材第55頁,共同討論探究問題。
多媒體課件展示:在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對待外來文化有不同的觀點。
觀點一:觀點二:觀點三:
上面的觀點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為什么?
(討論)
生1:觀點三是正確的,觀點一、二都是錯誤的。
生2:因為,觀點一是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旨“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的表現。觀點二是固守本民族傳統文化,拒絕接受任何外來文化,是一種“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的表現。觀點三是我們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
生3:文化的多樣性體現了人類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各種民族文化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各有其長處,各族人民都曾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過貢獻。文明的多樣性使世界充滿活力和不斷進步。所以,文化的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要堅持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國文化之所長,特別要善于吸收發達國家中那些為現代化建設所需要而又適合我國國情的文明成果。同時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文化的侵蝕。
師:以上三個觀點實際上都是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即要求我們外來文化有一個正確的態度。
(1)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師: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生1: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首先反對“守舊主義”和 “封閉主義”。我們把那種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傾向,稱為“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
生2:我們必須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我們把那種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傾向,稱為 “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創新的錯誤傾向,必須予以克服,才能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
(2)克服不利于文化創新的各種錯誤傾向
a、 “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
b 、“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3)樹立正確的文化創新方向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縱覽古今,文化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悠久的文明進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更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教育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師:接下來就本節課內容我們共同小結
多媒體課件展示(小結內容)
生:學生一邊回答一展示課件相應內容。
師:通過本節課學習,我們認識到文化創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文化創新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社會實踐不斷提出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創新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延伸新課]
目前,延平區有部分中、小學校已著手組織在校學生開展“誦讀書經活動”,對這一活動有人認為是復古,有人認為是創新。請從文化傳統的角度談談你對開展學生“誦經”活動的看法。
練習
1、 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是( )
a. 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相結合
b.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
c. 文化工作者的創新努力
d. 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
2、中國儒家的自然觀、道德觀和政治思想,成為西方啟蒙運動中“百科全書派”有力的思想武器。這表明( )
a. 文化來源于社會實踐
b.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c. 不同民族文化的競爭、排斥
d. 文化具有民族特色
20世紀50年代,我國音樂學院學生練習的曲目大多是外國音樂家的作品。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的一些拉小提琴的年輕人,決心創作出中國人自己的作品。他們以發展民族音樂為使命,創作出了感動全世界的經典曲目——《梁祝》。這首反映中國古老而美麗傳說的樂曲,展現了中華文化鮮明的風格和特點,成為通過文化融合實現文化創新的藝術典范。
在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方面,這個事例對你有什么啟示?
《梁祝》取材于中國古老的傳說,用小提琴奏出主題,綿綿長長,幽幽遠遠,仿佛是祝英臺在訴說昔日往事。梁祝的成功對你有什么啟示呢?
首先,我們要繼承傳統,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
其次,文化創新要體現時代精神;
再次,開展文化交流、借鑒和融合,發展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