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③<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一框題《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內容是介紹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本框題共有三目組成:第一目主要講述了文化創新的源泉與動力。教材從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的角度分析了該觀點;第二目是在第一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文化創新的作用。第三目是在前兩目的基礎上得出的推論,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二、學生分析:
1、認知起點:高二學生具有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歸納綜合的能力,知識面也在不斷的擴大,對社會生活也有了更深的認識,但學生文化鑒別、文化賞析能力和文化修養欠缺。
2、學習興趣:①對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有了解的興趣;②對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有探索的欲望;③對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應用有認識的興趣;④對通過活動的方式來獲取知識有參與的興趣。
3、學習障礙:①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健全;②科學的思維方法的欠缺。
4、學習難度:①全面的認識文化創新的動力;②情感的升華,態度、價值觀的培養;③實際生活中的踐行。
三、設計思想
1、 教育理念:
①“把教學內容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主體。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感知、思考。
②“動起來”!教師動起來,通過個性的宣揚來吸引學生;學生動起來,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手段的應用,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投入、參與、體驗;教材動起來,通過解析、延伸、補充,讓教材中的例子、圖片更加生動。
2、教學原則:堅持啟發性、直觀性、理論聯系實際、知識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
3、教學方法:
探究分析法:教師引導,層層剖析,淡化結論,注重參與,強調過程。
實例引導法: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例,以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事例來論證。
討論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解決教材中的疑難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文化發展的實質。
理解:理解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創新;理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理解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文化創新的主體。理解文化創新的巨大作用、深刻意義。
分析:聯系現實,說明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2、過程與方法:
以XX年北京奧運會為主要背景,說明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作用。結合現實生活深刻理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關系。文化創新的巨大作用、以及進行文化創新的要求。
教學過程積極利用探究分析法、實例引導法、討論法、圖示法、講授法相結合,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活動中體驗和領悟,從而實現長知識、長見識、長能力、立思想、塑人格的目標。通過師生互動、學生合作性的探究學習,充分挖掘學生資源,打破教師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和唯一“信息源”的單一化、保姆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學習、共同發展、快樂而充滿活力的交流的平臺。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本課題內容,初步理解文化創新的意義、作用,做一個有“文化”的人,認識到文化創新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意義。增強進行文化創新的使命感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