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秋石——現代性激素。這是一種外形頗似秋天白霜的晶體。公元前2世紀,西漢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中首先使用“秋石”一詞,指稱從人的尿液中提取出來的性激素。公元11世紀,張聲道在《經驗方》中又確切記載了秋石的制法。今天,從人的尿液中提取性激素已經成為一種常規方法。在歐洲,直到上世紀20年代才發現尿液中有性激素。
84
(三)(學案)少數民族音樂藝術
據文獻記載,黃帝的樂官曾到新疆“取竹”,制造12根律管。這雖然只是古老的傳說,但在新石器時代,民族地區和中原已有了音樂文化的交流。夏代,曾有許多少數民族到夏王朝來表演樂舞。周朝設有專門掌管少數民族音樂的官吏。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于中原的少數民族音樂主要有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鮮卑樂、西涼樂、楚調、燕樂、雅樂等。隋唐時期著名的音樂家中也有許多是少數民族,隋唐時期音樂的輝煌就是與這些少數民族音樂家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元代雜劇作家中,有名的石君寶和李直夫都是女真人。著名的散曲作家中有許多是少數民族。明初,藏族僧人唐東杰波將簡單的跳神儀式穿插情節,注入一些流傳在民間的或記載在佛經中的故事,使其戲劇化。清代,蒙古族文人榮齋搜集、整理了《弦索備考》,把民間流傳的13套弦索古曲用總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維吾爾族女音樂家阿曼尼薩汗以畢生的精力整理木卡姆,并著有《心靈的和諧》等音樂美學著作。
音樂離不開樂器。我國少數民族的樂器,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如朝鮮族的筒簫、哈薩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簫、維吾爾族的手鼓、滿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腳鼓、瑤族的長鼓、藏族的手抓鼓以及流行于西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中的锘鑼等。我國的拉弦樂器最初源于少數民族,因此漢族的拉弦樂器統稱“胡琴”。比較著名的少數民族拉弦樂器有蒙古族的馬頭琴,維吾爾族的薩它爾、艾捷克,壯族的馬骨胡,哈薩克族的柯布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