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1.1 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總之,本課的基本內容就是從哲學的基本問題人手,講述世界的本質,明確辦事情的出發點,從實際出發,所以學好本課對全書學習起著打好根基的作用。
本課共三節。第一節,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第二節,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這兩節講的是世界觀的道理。第三節主要講的是方法論——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還是意識,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邏輯起點,即第一節首先講“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這個最基本的觀點,世界是由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三部分有機構成,因此第一節的一、二框就分別講 “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和 “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在此基礎上概括出第一節的中心觀點:整個世界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那么意識是什么呢?從而引出第二節的內容:意識的本質和作用,第一框題“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既說明了意識的起源和本質,又進一步完善了第一節的內容“世界本質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第二框題“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正確回答了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為了較完整表述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教材第三框題闡述了“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因此,第三節前兩個框題講的就是方法論。第一框題“主觀必須符合客觀”是最一般的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從實際出發。而對青年學生來說,堅持“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最重要的是 “了解國情,立足國情”,這就是第二框題,它是第一框題的深化和具體要求。第三框題則帶有總結的性質,從世界觀上概括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和觀點。
第一節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人們在處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關系中,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僅關注自己同周圍事物的關系,而且把天、地、萬物和人的起源問題,作為自己智慧追索的對象。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1段思考: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問題?再閱讀課文第6頁第2自然段。
(學生閱讀回答后,教師概括。)
反映了人們很早就開始關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問題。關于天、地、萬物和人的起源問題,歷史上進步的思想家,在其所處的條件下,就世界的本原問題提出過許多合理想象。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唯物主義關于世界本原的觀點不斷地被證明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自然觀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觀的。
提問:為什么說自然界是客觀的呢?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6頁第4自然段,教師講解、理順線索。)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
出示天體起源與變化的圖片:
天體形成有其固有規律
(l)宇宙間各個天體的形成與變化是客觀的
天體運動有其固有規律
科學材料說明:每一天體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規律而形成的,有著自己的起源與變化過程;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已經證明宇宙間不存在“天國”,也不存在上帝和諸神創造天地的活動,各個天體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