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第一節第三框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懂得既要認真讀書,更要努力實踐的道理。培養學生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等。
2、過程與方法:在分析“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從具體到一般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結合實踐是認識來源的教學,引導學生樹立實踐意識,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通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的學習,培養好的學風,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教學難點】: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
【教學方法】:事例分析法、討論法、辯論法等相結合,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展示火星資料并提出問題)
材料:目前,美國的兩個火星探測器仍在火星軌道工作;另外,歐洲發射了“火星快車”探測器。美國宇航局助理局長說,XX年是有史以來人類對另外一顆行星發起的最密集探測行動的一年。
學生活動:
說一說:你認為當今世界為什么掀起了探索火星的熱潮?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隨著人類的幾百萬年來的生存與繁衍,經濟、資源、人口、社會的矛盾日益凸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尋找可供人類使用的資源。因為火星上可能存在水、可能存在可供人類使用的資源而成為人類的探究對象,即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板書)
(1)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板書)
材料:人類的對火星的探索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1965年美國的宇宙飛船拍攝照片顯示火星表面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貧瘠荒地。1969年美國同時派兩艘飛船去探測火星.拍下了100多張照片,并對火星上的大氣及其表面進行了分析。1976年發射的宇宙飛船在火星表面著陸,在火星土壤中發現了奇特的化學元素,1996年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全球調查者號” 發射,并讓科學家們意識到火星表面下可能有水。
學生活動:
說一說:結合材料談談人類對火星從“貧瘠荒地”到“可能存在水”的認識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引導歸納:40多年來,我們對火星經歷了一個探索-試驗-再探索-再試驗的實踐過程。在反復的探索試驗過程中,我們既形成了對火星的認識,也深化了對火星的認識。這里的反復探索、實驗的過程就是實踐。即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的。
(2)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的(板書)
學生活動:
討論:人的知識,一是來源于親自實踐,二是來源于書本知識,所以認識的來源應該是實踐和書本。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引導歸納:總之,認識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腦里固有的,而是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而且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電腦展示:《免疫之路》
教師圍繞錄像內容提問
學生活動:
想一想: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么?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引導歸納得出: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板書)
(1)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新的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板書)
(2)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