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框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2.辨析:勞動就是從事動手、動腳之類的體力活兒,在勞動中無法體驗尊嚴感和幸福感。
四、能力拓展
1.一位普通的城市女職工,從小就有當教師的夢想。20世紀90年代末,她自愿從繁華的大都市到貧困地區當了一名不拿工資的編外鄉村教師,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農村孩子身上。有人認為她這是在做“傻事”,然而她卻說:“我就是想做點兒有意義的事……在農家孩子中間,我感到自己被需要。”
結合這位女職工的事跡,談談應該如何理解人生價值。
2.霍英東先生是一位愛國的香港慈善家。過去數十年里,他用作慈善的捐款超過150億港元,在推動各地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山區扶貧、干部培訓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以霍英東的名字命名的“霍英東基金會”于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會一直以捐獻和非牟利投資形式,策劃了數以百計的項目。有一次,某媒體記者問霍老一共向內地捐贈了多少錢,他回答不出來,只是謙虛地說:“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說不上是貢獻,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霍英東先生被評為XX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辨析:捐款是有利于別人不利于自己的行為,增加了他人的幸福感,降低了自己的幸福感。
五、相關信息
XX年感動中國人物──洪戰輝
他是“感動中國”XX年度人物最年輕的獲獎者。“XX年來,在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做大人在做的事,我真想做一回小孩,真的想。”洪戰輝深藏在心底的夢想讓錄制現場的觀眾潸然淚下,因為這夢想今生注定無法實現。
洪戰輝是懷化學院XX年級經濟管理系學生,他的家鄉位于河南省西華縣偏遠的洪莊村。若不是一場揪心的家庭變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他可能仍然在故土平靜地生活。
1994年8月底,一向慈祥的父親因患間歇性精神病,在一天中午砸碎了家里所有的東兩,踹倒了妻子,摔死了小女兒……
媽媽傷了,妹妹死了,弟弟懵了,父親瘋了。時年12歲的洪戰輝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一邊照顧患病的父親,一邊打零工維持生活和自己的學業。
那年春節前夕,父親的病又犯了。洪戰輝與母親在距洪莊村約5公里的一棵樹下好不容易找到父親。此時的父親,懷里卻抱著一個嬰兒,眼光里透出一種久違的慈祥。
母親小心翼翼走上前去,發現在孩子的貼身衣服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哪位好心人如拾著,請收為養女。
天快黑的時候,一家人回了家,臨時照看小女孩的任務落到了洪戰輝的身上。
家里一貧如洗,根本沒錢買奶粉,母親猶豫再三,決定讓洪戰輝把孩子送回去。他無奈地打開門,面對刺骨的寒風,不忍心的他哭著又轉了回去。他對母親說:“不管怎樣,我不送走這個小妹妹……你們不養,我來養著!”
女孩留下了,洪戰輝給她起名為洪趁趁。
小妹妹的到來,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久違的歡樂。父親對死去女兒的內疚讓他把父愛都傾注到了趁趁的身上。他的病情也因這個女兒的到來穩定了一段時間。
因經濟拮據,父親的藥費沒有保障,一旦沒有藥物維持,他就不可抑制地狂躁。除了不打小妹妹外,家里任何東西都成了他發泄的對象,包括妻子、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