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第二節第二框走出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誤區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理解貢獻與索取的辯證關系,懂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危害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結合學生的自身實際并借助典型案例,積極引導學生思維,進行啟發探究學習;通過設計問題情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人生價值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是非理解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聯系社會生活中和自身實際的例子,認識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危害性,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侵蝕,使自己健康成長。
【教學重點】
人生價值與金錢的關系
【教學難點】
享樂主義的錯誤和危害性;正當享受與享樂主義的區別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事例導入:
誰最誠實
法國一個小鎮每年在收成的時候,都會舉行一個豐收慶典,時間長達一個星期。在慶典期間,大家慶賀豐收也表達感恩。
儀式由大家共同努力舉辦,每家都要供應佳肴與美酒。他們要帶五公升自家釀的酒來,灌進慶典場地中的公共大酒桶,好讓大家共飲。
在豐收慶典的最后一天,鎮長來主持開桶儀式,然后大家傳杯,互相祝頌。鎮長啟開桶塞,飲了一口。但那不是酒,而是白開水。
設問:為什么鎮長喝的是白開水?
學生回答:原來每個人帶來的都是白開水,每個人都把好酒藏在自己家里,因為大家都以為一大桶酒里,有那么一點水是不會被人發現的。
設問:這個故事在人生價值方面給我們什么啟示?
講授新課:
人生價值包括貢獻和索取兩方面的內容,個人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推動了社會發展,就為個人索取打下了基礎;個人從社會那里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1、正確處理貢獻和索取的關系
(1)貢獻和索取的關系(板書)
教師歸納:貢獻是索取的前提和基礎(義務);索取是貢獻的保障(權利),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貢獻。
通過同學們剛才的復習,我們對貢獻、索取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居首位。因此,只講索取,不講貢獻,是片面的,割裂了兩者的的辯證關系,毫無價值和意義,因而是錯誤的。我們就堅決反對。
(2)糾正只講索取不講貢獻的傾向(板書)
教師:從另一方面看,我們不是不要索取只講貢獻;索取是貢獻的保障,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金錢。那么現在我就請同學們說一下自己對金錢的看法。
學生:各抒己見(略)
教師:社會上流傳著哪些看法?
學生:摘要如下: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睕]有金錢,生活就無光彩。
“有錢能使鬼推磨。”
“市場經濟就是鈔票經濟!
“世上只有鈔票好,有錢的孩子像塊寶。”
“腳板朝前長,鈔票人人想!
“有什么不能有病,沒什么不能沒錢”
“我不喜歡人民,但喜歡人民幣”……
思考:①上述這些觀點說明了什么?
教師歸納:上述這些觀點說明了金錢對人們的作用,金錢對人們非常重要,所以,有的人一生拼命追求金錢,認為金錢萬能,金錢至上,同學們,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是拜金主義的思想。
前面我們講了,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那么人生價值又如何實現呢?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社會提供一定的客觀條件,尤其需要發揮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個人素質,要實現人生價值,就要求我們必須走出只講索取不講貢獻、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