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常識》第四課 量變與質變 教案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25頁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看看教材舉了哪些事例來說明事物量變的另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是什么?同學們還能補充哪些事例進一步說明這種形式?
(學生閱讀、發言后,教師歸納)
②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變化引起的質變(板書)教材上列舉了很多事例,說明了事物量變的另一種形式;即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田忌賽馬”說的是戰國時齊威王與大臣田忌賽馬,兩入各出上、中、下三匹馬,上馬與上馬賽,中馬與中馬賽,下馬與下馬賽,結果田忌三戰三敗。后來,軍事家孫臏給田忌出了個主意,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比賽結果,一敗二勝,反操勝券。由敗到勝,是一個質變,但這一質變并不是由增加馬的數量來實現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馬排列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下面再補充幾個事例。(教師可酌情選用。)
人數和素質相同的軍隊,由于組成方式不同,會導致勝利或失敗的不同質的結果;人數和素質相同的勞動力,由于組織和安排的不同,會引起生產結果的質的差異;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政治和經濟體制的改革,所涉及的就是各種政治要素和經濟要素構成方式的變化,一個僵化的經濟活動的組成方式與一個有活力的組成方式,必然會造成不同質的經濟效果。
只要我們善于觀察,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音樂符號1、2、3、4、5、6、7,本身并不表達什么具體形象,但如同木頭、磚頭等經過人的勞動加工后就構成房屋一樣,音符經過作曲家的創造,既能組成雄渾、美妙的旋律,也能組成使人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26個英文字母,由于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構成不同的字、詞,并且還能進一步構成宏篇巨著;流傳千古。顯然,這種質變決非僅僅由音符、字母的數量增減所決定,而是由排列組合的不同所引起的。
在學習上,運用這一道理,就可以科學地運籌時間,適當轉換興奮中心,合理地把讀書與其他活動穿插起來,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在學校廣為流傳的“4十4<8"和"8一i>8"的"公式",說的就是每天埋頭苦讀8小時效果并不好;每天學習7小時,抽出 l小時鍛煉身體,參加課外活動,學習效率反而會比原來更高。有些學生讀了不少書,但僅僅滿足于死記硬背,不懂得把一點一滴的知識排列組合起來,做到融會貫通,就很難使自己的知識水平有質的飛躍。而有些同學則善于把已知的各種知識巧妙地結合、串聯起來,應用于新知識的學習,指導自己的思想、工作和行動,就能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提問;那么,事物的發展能不能永遠停留在量變的水平上?
(啟發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講解。)
(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板書)
①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引起質變,事物的發展最終是要通過質變實現的。(板書)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但是,量變畢竟不等于質變。而沒有質變,事物就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就不會有飛躍,就不會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句話,就沒有事物的發展。所以,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引起事物的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