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不僅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要從實際出發,而且正確地執行路線、方針、政策也要從實際出發。因為路線、方針、政策是全局性、普遍性的東西,各地區、各部門只有結合自己的實際來貫徹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在本地區、本部門收到實效。
提問:毛澤東為什么把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政策作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毛澤東提倡的工作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原則是從實際出發,因為,實際事物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只有了解了客觀存在的情形,才能在這個基礎上正確使用其它工作方法。從哲學理論上看,唯物論是基礎,辯證法和認識論如果是科學的,就必須以堅持唯物論為前提。
(3)從一般的哲學道理來看,這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發點
“想問題”和“辦事情”即“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是人們按照一定的想法通過實踐去改變客觀事物的過程。
那么,從實際出發的哲學依據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人們活動要處理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想問題”是主觀意識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辦事情”就是主觀意識反作用于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所以人們活動的過程就是客觀與主觀、物質與意識發生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不是意識。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最重要的是物質世界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同時,人的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物質并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因此,人們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須正確處理主觀與容觀的關系。如果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對這一關系處理不當,就會導致錯誤。
議一議:從主觀方面看,人們為什么犯錯誤?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要求聯系實際,不能就事論事,必須從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上去探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首先,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人們的日常活動中表現為客觀與主觀的關系。
其次,從主觀來講,由于人們的立場、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的不同,知識結構的不同,對事物的看法就可能發生錯誤的認識。從客觀來講,客觀實際往往是許多事實和許多方面的總和,并且客觀事物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由于客觀歷史條件和實踐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的制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可能發生片面性,也可能發生錯誤。
第三,過于強調主觀的作用,忽視了客觀事物規律的不可抗拒性;或者過于相信自己的主觀經驗,忽視了事物運動性和特殊性,都容易在實踐或認識中犯錯誤。
4.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
⑴要堅持從實際出發
提問:不從實際出發會怎么樣?
(讓學生根據教材第32頁第4自然段進行分析和歸納,教師略作總結。)
從實際出發的反面,是從主觀出發。在實際工作中主觀主義有兩種表現:一是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一是經驗主義。前者從書本上的個別詞句和結論出發,照搬照抄,到處亂套;后者從狹隘局部經驗出發,把感性經驗當成普遍真理,滿足于一孔之見。二者的共同點就是主觀認識脫離當時當地的客觀實際,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