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給同學們講兩個小故事:
一個故事載于清朝方飛鴻的《廣談助》一書。說的是東家的岳母死了,全家準備前去祭奠,出行之前請私塾先生撰寫一篇祭文。私塾先生糊里糊涂,按照古書抄了一篇祭奠岳父的文章,交給了東家,東家人看出祭文的錯誤,責怪私塾先生,但這位私塾先生固執地說:“古書上寫的都是刊定過的,怎么會錯呢?只怕是他家里的人死錯了吧!”
另一個故事是初中語文課本上的,名叫《智子疑鄰》: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墻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的偷的。這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
提問:前一個故事說明什么?后一個故事說明什么?兩個故事有什么共同點?
前一個故事中的私塾先生犯了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錯誤; 后一個故事智子疑鄰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兩個故事所犯錯誤的共同點,就是主觀不符合客觀,都屬于主觀主義的錯誤。
⑵要反對主觀主義
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不是輕易而舉可以做到的。這是因為:
第一,客觀實際往往是許多客觀事實的總和,如果只以個別事實為出發點作判斷、去行動,那還不是真正從實際出發.
第二,客觀實際總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個方面就發表宏論,即使這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事實,也算不上從實際出發.
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做到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X年7月1日在“三個代表”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
本框題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把辯證法的三大觀點運用于唯物論,體現了我們所學的是辯證的唯物論。盡管我們還沒有學辯證法,但是,可以在這里給學生點出來,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例如……”體現的是聯系;“又如……”體現的是全面;“再如……”體現的是發展。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切從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懂得了從實際出發的含義及其意義,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
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多媒體顯示)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發達的階段,農村尤其不發達。這一特點決定了黨的農村政策必須始終把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作為整個農村工作的中心。這說明( )
a.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b.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c.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d.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2.毛澤東說:“馬克思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