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事物本質
高二政治《哲學常識》第五課
5.2.2 創造必要條件 認識事物本質
【重點】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難點】第二個條件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素質要求】
⑴知識方面:
理解:
①能夠結合事例表明,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什么必須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而關鍵為什么是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②能夠聯系第一節的知識,說明要創造兩個條件實現認識的飛躍,必須自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⑵能力方面:
①通過對兩個條件的分析,比較它們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比較能力;
②通過對第二個條件中分層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③通過教學,使學生能體會到怎樣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⑶覺悟方面: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體會到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從而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復習提問:
1.舉例說明認識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認識都能指導實踐,推動客觀事物的發展?
2."感性認識多了,就成為理性認識。"這個說法對嗎?
(設計這個問題,一是復習上節課的知識,進一步明確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指導實踐,只有正確的理性認識,只有科學理論,才能指導實踐獲得成功;是引出怎樣才能獲得正確的理性認識,從而導人新課。)
導入新課:
(教師在小結學生的回答后,提出問題)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獲得真理性的認識,是人類苦苦追求探索的問題,為了少走彎路,人們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在研究探討人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人怎樣才能獲得正確的理性認識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
二、創造必要條件,認識事物的本質(板書)
先請看兩例:
兩小兒辯日之遠近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孟,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辯日》的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哲學啟示呢?
(同學回答后,教師總結)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①兩小兒想要探索宇宙的奧秘,顯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現象問題;②兩小兒掌握的感性認識(現象)太少;③兩小兒沒有對材料進行加工,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孔子也是這樣。
再看關于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過程。
請閱讀教材14頁第2自然段至第15頁2自然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①在認識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中,第谷、開普勒和牛頓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貢獻?
②第谷為什么沒能認識行星運動的規律?開普勒為什么能認識行星運動的規律?牛頓為什么能比別人看得更遠些?
③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④怎樣才能具備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所必需的條件?
(逐題討論,學生發言,教師總結。)
第①題:第谷經過連續20年的觀測,獲得了大量的數據資料,為發現行星運動的本質和規律準備了十分豐富和準確的感性材料。開普勒發現了現象間的真實聯系,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科學地回答了"行星是怎樣運動的"問題,邁入了理性認識的大門。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為什么這樣運動"的問題,完成了對這個問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