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事物本質
下面我們討論第④題,從第谷、開普勒和牛頓的事例中來思考,怎樣才能創造這兩個條件?
(同學回答,教師總結)
2.創造兩個條件,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板書)
(1)要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權書)
第谷的大量數據的獲得就是證明。要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要克服重重困難,要持之以恒,這就需要有決心、意志和毅力,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2)要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加工制作,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板書)
開普勒和牛頓的成就就是證明。因為,第一,思考加工是非常艱辛的事情,沒有堅定的決心,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沒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韌勁,就會半途而廢,不能達到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第二,思考加工還需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不但要勤于思考,還要善于思考,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也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以上我們講了要正確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下面請同學閱讀教材16頁最后一段至18頁第一段,看一看馬克思是怎樣寫成《資本論》,認識資本主義的本質和規律的?達爾文是怎樣寫成《物種起源》,揭示了生物進化的規律的?
(教師小結)他們都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創造了兩個條件,從而通過現象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感性認識正確地上升到理性認識。(如時間允許,可結合教材內容,較詳細地說明馬克思和達爾文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占有十分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和對感性材料進行思考加工的。)
學習了本框的哲學道理給我們什么方法論的啟示呢?
3.學習知識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創造兩個條件(板書)
我們學習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占有感性材料,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不妨把我們學習一些知識的過程,也當作一個發現過程,重復一下前人的思考加工過程。這樣,不僅能真正掌握科學知識,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而且還能學到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
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兩個條件,以及怎樣創造兩個條件的道理。
具體內容可圖示如下:
復習鞏固
教材34頁練習中的第三題第2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