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教學設計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依據新課程改革要求,政治教學應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達到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通過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遠遠地多于課本知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僅靠教材內容是未能充分展現的,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去探究。
2.教學背景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學生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對中華古代文化的輝煌和近代的衰微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文化正再創輝煌的現實意義缺乏理性思考。
(2)教學方式的選擇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三種學習方式的有機整合。
(3)教學手段和技術準備:
○多媒體教學。
○布置學生課前收集整理有關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相關資料。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主要見證及原因、所歷經的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我們黨在現代續寫更加壯麗的中華文化篇章的作用。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課外探究和信息資源的收集整合,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實踐能力。
○感悟中華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聯系實際分析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現和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中華文化發展歷程和特點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強學生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將來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備良好的文化思想。
4、學習效果評價方式:
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學生的展示內容與展示過程中。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把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結合起來,實現評價主體的多樣化。每個學生既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參與者,也是評價者。
5、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播放視頻《漢字源流》(意在讓學生初步體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并思考漢字的來源和發展、漢字與文化的關系。)
或展示材料:(多媒體顯示)
(意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當古埃及的文明凝固成陽光下無言的石柱,當古印度的史跡成為地底塵封絕緣的神秘印記,中國,這座沉穩的大山,依然屹立于古老東方,在瑰麗的世界文化寶藏中大放異彩。
中華文化如同一座大山,豐富,沉穩,包容。悠悠文明古國,沉淀的是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億萬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是斬不斷的傳統脈絡,猶如山中林木,生長不息,悠悠大河,源遠流長。
中華文化猶如一位長壽的智者,沉穩包容,集聚精髓。中國人泡茶,一泡苦澀、二泡甘香、三泡濃深、四泡清冽、五泡幽淡,正因為如此,才得以讓茶真正屬于底蘊深厚的東方。中國結的歷史經歷了幾百年,織法變更了幾百種。中國結永遠是中國結,變的只是編織的方法,無法褪去的是中國人的情結和中華民族的文化。
糅合了山的沉穩,水的靈動,這就是中華文化。萬世滄桑,潮起潮落。它依舊吐露著醉人的芬芳。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