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教案
所謂的社會性——表明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實踐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的人的活動,如工具的制作
所謂的歷史性—歷史上每一階段實踐的內容、規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另外,作為人類的實踐活動,它有三種形式。
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有三種: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即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它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因為人類要能進行下兩項的活動,首先就得解決吃穿住等問題。
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如革命和改革、方針的制定制度的實施。
三是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過渡)那么實踐與認識有什么關系呢?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作為一個總的關系而存在的。在這一總的關系下,包含著四個……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材料一:“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毛澤東
材料二:李時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羅,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覺,終于認識到這種植物的入藥麻醉作用。
問:這兩則材料說明什么問題
說明: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的。
可見,認識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腦里固有的,而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
問題思考:認識從哪里來?——實踐中來?書本中來?——能不能說:認識有兩個來源?
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實踐
獲得認識的途徑可以有兩個:直接經驗,間接經驗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展示非典時期的資料圖片、戰略計謀的產生、風扇空調的產生。
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資產階級為了發展工業生產,需要科學來查明自然物體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實踐的發展不斷地向人們提出新的要求,推動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解決新的問題。
所以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
(過渡)實踐能夠作為認識的來源和動力,那么我們應該要用什么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呢?——實踐。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為什么——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就是將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進行對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一方面受主觀認識的指導,它聯系著主觀認識。
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變革客觀對象,聯系著客觀事物。
4、實踐是認識目的和歸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
陶行知改名。
小結:
1、含義:實踐就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2、實踐的基本特征: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板書設計:
一、實踐及其特點
1.實踐就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2、實踐的基本特征:
(1)實踐有客觀物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