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學的基本問題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1.人們常以“心想事成”來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在什么情況下,“心想”才可能“事成”呢?請以此說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明清之際的哲學家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用你學過的哲學基本問題的知識,談談上述觀點中“道”與“器”的關系。
四、能力拓展
1.列舉事例,分析哲學基本問題的兩方面內容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講“眼見為實”。你同意“眼見為實”嗎?為什么說“眼見”與“為實”之間的關系包含著哲學的基本問題?
五、相關信息
(一)“思維”和“存在”的哲學含義
思維,指理性認識,即思想;或指理性認識的過程,即思考。相對于存在而言,指意識、精神。存在,指“有”,既包括物質的東西,也包括精神的東西。對于思維而言的存在,是物質的同義語。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兩方面的關系
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即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這兩方面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從理論上看,盡管哲學基本問題的兩方面在歷史的長河中可以發生研究重點的轉移,但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其中第一個方面是根本的,第二個方面是從屬的。
首先,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解決是第二方面問題解決的前提和基礎,第二方面內容是第一方面的展開和深化。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的正確解決有賴于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正確解決。其次,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的解決也影響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徹底解決,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在本體論上表現為二元論,在認識論上表現為不可知論。
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容在哲學上稱為本體論,第二個方面的內容在哲學上稱為認識論。認識論必須以本體論為前提和出發點,認識論總是滲透和貫穿著本體論。在漫長的哲學發展過程中,各種哲學觀點層出不窮,無數哲學流派形態各異,但哲學所有理論無非分別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
(三)如何理解中國古代哲學家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探討
教材中的“專家點評”說:“中國古代哲學家主要探討天與人、名與實、形與神、知與行、心與物、理與氣等關系問題,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觀點!毕旅鎸@個問題作一簡要解釋。
在中國哲學中同樣存在著哲學基本問題,不過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已。在中國傳統哲學兩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依次集中討論的主要問題大體是:先秦至兩漢時期的天人之辨和名實之辨;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有無之辨和形神之辨;宋元明清時期的理氣之辨和心物之辨。這些論辯都蘊含著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和討論。
天人關系和名實關系是先秦至兩漢時期所討論的主要哲學問題。天人之辨可以說貫穿于整個中國哲學史的始終,哲學基本問題在這里主要表現為:“天”是指自然界還是指主宰萬物和人事禍福的天命?人能否對天(自然)有所作為?所謂“天命”,是將天奉為人格化的神,認為天有意志和意識,世界是按其命令建立和發展的,還是把它看作是自然運動發展的規律,從而賦予它以物質存在的意義?因此,關于天是自然界還是神意的天命的討論就蘊含著對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探究。名實之辨是討論名稱、概念與實在事物之間的關系。名稱、概念是思維的形式,因而名實之辨顯然涉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名稱、概念是實在事物的反映還是先天就有的?名稱、概念能否正確地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實在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