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教案
認識到這一點,啟發我們的個人活動也需要順應社會的具體條件。那么,讓我們共同來分析一下,在我國現階段,社會為個人成長提供了哪些條件呢?
學生討論。(略)
教師歸納:歸納同學們的發言,我們可以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認識個人成長的條件:
(多媒體顯示)
有利條件:
①經濟條件: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了我國社會的巨大進步,人們物質生活有了普遍提高,為青年的成長提供越來越多的物質基礎。
②政治條件: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制度,社會主義法制和民主的不斷健全,為青年學生的成才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政治條件。
③思想文化條件: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立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思想文化制度,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發展,為青年學生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精神條件。
④政策和社會風氣等條件: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也在逐步形成。這都是青年學生成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發揮聰明才智的良好環境條件。
不利條件:
①經濟上生產力還比較落后。
②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設的程度還不高。
③思想文化上剝削階級思想道德殘余的影響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存在,黨風、民風中的腐敗現象等,都對青年學生的成長產生阻礙作用。
面對這些客觀現實條件,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呢?
教師歸納:歸納同學們的發言,我們應:①充分利用有利條件;②在不利條件面前,不怨天尤人、悲觀失望,而要奮發圖強,借此來磨煉自己的意志,變不利為有利。
第二,個人活動還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個人活動只有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反之,就會受到規律懲罰。
我們歷史上的“大躍進”時期,人們有著良好的動機和愿望,希望一下子擺脫貧窮和落后,希望“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但結果卻事與愿違,不但沒有“躍進”,反而因此而延誤了社會發展的進程。請同學們結合自己所學知識,思考下列問題:
(多媒體顯示)
①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不是希特勒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
②希特勒為什么沒有實現稱霸世界的目的?
③毛澤為什么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學生討論。(略)
教師歸納:希特勒所以能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并不是希特勒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客觀的社會條件所決定的。①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起嚴重政治危機,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對國內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十分恐懼,將希特勒推上了臺。②社會生產關系決定國家性質,國家性質決定對外政策。希特勒發動二戰是為了適應壟斷資產階級對內鎮壓,對外爭奪殖民地的需要。③希特勒發動的戰爭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也有密切關系,如坦克、飛機、大炮等物質條件。當然,也不可否認希特勒個人的好戰因素。
希特勒曾經在世界上橫行霸道,煊赫一時,但他不可能達到目的。是因為法西斯戰爭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非正義的戰爭,違背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失道寡助,必定滅亡。
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能指引中國人民戰勝國民黨軍隊,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也是由中國的客觀的社會條件決定的。①帝國主義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統治使中國貧窮落后,民不聊生,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的努力均告失敗,于是希望寄托在無產階級身上,毛澤東等順應歷史發展趨勢。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封建制的生產關系已經腐朽,無產階級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農民階級與中國工人階級是天然的同盟者。因此毛澤東領導的人民軍隊能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③蔣家王朝的腐朽統治違背社會發展趨勢和全國人民利益,遭到人民的普遍反對,勢必退出歷史舞臺。當然,中國革命的勝利與毛澤東同志個人的豐功偉績也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