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活動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教案
(2)如何全面分析和正確看待個人發(fā)展條件和機會的“均等”?
①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在個人發(fā)展條件和機會方面排除了出身、門第、性別、財產、職業(yè)、民族等方面的人為地限制,實現了平等。
②條件和機會的“均等”是相對的。一方面它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就是生活在同一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人們,由于地區(qū)的差別,發(fā)展情況的不同,也不可能完全等同。如我國各省、市、自治區(qū)以及各省、市、自治區(qū)里的不同地區(qū),直至一鄉(xiāng)一村、一個單位,由于自然條件不同、基礎不同、發(fā)展不平衡,人們工作的條件、受教育的機會、晉升的機會顯然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這種“歷史局限性”不是一下子能改變的。另一方面,即使客觀條件一樣,但由于每個人的個人素質和主觀努力程度等的不同(這也是客觀存在的),也會造成事實上的不平等(例如同一個班畢業(yè)的中學同學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就不可能均等)。所以,“均等”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總是相對的,而不可能是絕對的。
③目前由于黨風和社會風氣尚有不正之處,有些人利用職權和“關系”搞不正之風,人為地增加了不均等的因素。人們對此感到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人們要求消除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也是正當的。對此我們必須認識:第一,破壞條件和機會“均等”的不正之風是不得人心的,它的存在也是不會長久的,但我們也不能設想在“一個早上”就會消滅這種“社會弊病”。第二,我國黨和政府正在通過深化改革,通過制訂法律和政策來解決問題,例如高考招生已有一套制度和辦法來保證擇優(yōu)錄取;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在人事制度上引入競爭機制,加強監(jiān)督嗖歟蘊岣吒剎克刂剩鄖蟠癰舊隙啪耙勻彼健敝嗟牟徽紜5諶嗄曖σ允導市卸種撇徽紓飫錛勸ㄅψ芏肥垢鋈巳娣⒄梗〉貿杉ǎ玫繳緇岬某腥希舶ㄍ徽繾鞫氛?/p>
④社會環(huán)境的良好,個人發(fā)展條件的全面具備,“均等”的社會條件和機會的發(fā)展和增多,最終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而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又要靠每個人的辛勤勞動去推動和創(chuàng)造。所以我們不能只是坐等“個人發(fā)展良好條件”的到來,而應該努力地去創(chuàng)造這樣的條件。
師:從以上兩點分析,我們可以明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既是進行個人正常活動的重要條件,又是進行人生選擇的基礎和前提。我們每個人要在社會中進行個人正常活動,都面臨著人生道路的選擇。
那么,就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3.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板書)
人們常用“海洋”比喻廣大。例如把酒量大叫海量,把氣量大叫海涵,形容心胸寬廣為心胸似海。海洋確實大,浩瀚無涯萬古不枯,站在它面前,只見水天相連,眼界頓時開闊,肅然起敬!然而組成這萬頃波濤的卻是無數小小的水珠,水珠一旦脫離了海洋不僅渺小,而且將化為氣體。
相傳商末弧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反對武王伐紂,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兄弟倆憤而不吃周朝的糧食,逃進深山老林,和社會一刀兩斷,結果呢,都活活餓死在首陽山上。
我們生活中的“海洋”就是社會,是集體,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它。“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的事業(yè)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