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教案
1983年4月的一天,一個名叫王允林的中學教師無意中發現了“豬孩”并寫信報告給中國醫科大學,希望醫學專家們能對這一罕見的“豬孩”現象進行研究,并設法拯救王顯風。
這一年6月2日,醫大派出考察組趕來對“豬孩”進行實地考察。在隨后20多天的時間里,醫學專家們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在當地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走訪,終于逐漸弄清了“豬孩”的家族史和個人成長經歷。
回到沈陽后,專家們廣泛查閱了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結果發現我國當時尚無任何有關“獸孩”的記載,而在國外關于狼孩、熊孩、豹孩的43例記錄中,也未找到一個“獸孩”經后天培養而回歸人群的成功案例。顯然,中國女“豬孩”王顯風的發現,對于進一步了解人的心理本質,解開學術界一直爭論的“人的心理發展關鍵錯過之后能否逆轉”等難題,具有極其重大的研究價值!
1983年11月,王顯風在中國醫科大學接受了全面的生理和心理狀況檢查。結果表明,她的身體發育多項指標雖然數值偏低,但仍在正常范圍內。可是她的感知世界卻是一片混沌,沒有男女、大小、顏色和數的概念,語言詞匯貧乏,情緒極不穩定,無羞恥感,不懂禮貌,幾乎沒有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和思維能力,智商(iq)僅為39,只相當于一個3歲孩子的智力水平。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專家們最終得出了結論:“豬孩”王顯風屬后天環境性心理障礙,她既不是“獸孩”,也不是“野生孩”,而是一名因特殊環境而導致豬性與人性共存一身的異常兒童。
經過商議,中國醫科大學決定與鞍山市心理測量研究所合作,對這名世界上罕見的“豬孩”進行立項研究,設法通過一系列的教育與實驗,使王顯風改掉身上豬的習性,逐步恢復其應有的人性。
從1984年9月7日,王顯風被課題組從臺安農村接到鞍山市社會福利院后,她仍像過去那樣隨地便溺,還經常跑到院子里嚼花葉,啃青草,像豬一樣撒歡、蹭癢、哼哼……
專家們像照顧病人一樣日夜陪護著王顯風,他們采取心理學上的“自然療法”,領著小顯風到社會上和人群中去開眼界長見識,見物學物,遇事學事,不斷強化她的各種認知能力……隨著與人交往的增多,王顯風身上的人性一天天地凸顯出來。
克服豬性,恢復人性的XX年
3年過去了,“豬孩”王顯風在福利院里已長成了一名13歲的少女。良好的教育實驗環境使她的身心發育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智力水平也有了可喜的提高。為了讓王顯風擁有更加健全的人格,課題組成員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讓“豬孩’促進一個正常家庭,補上“親情”這重要的一課!
1988年3月,鞍山市立山區育智學校的姜玉香老師擔當起了這副重任。從此,“豬孩”王顯風便和姜老師一家人同吃同住在一起,成了這個家中的一名成員。
為了讓這個特殊的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姜老師夫婦對待“豬孩”就如同親生女兒一般,吃、穿、用一視同仁。抓住“豬孩”好吃的習性,每次吃飯或吃水果前,都成了姜老師對“豬孩”進行教育的大好時機!“今天吃的是什么飯?蔬菜叫什么名字?水果是什么顏色的?”這些“豬孩”以前模糊不清的概念,都被當作問題在飯桌上提出來。每答對一個問題,姜老師就用好吃的來獎勵她。通過這種方式,“豬孩”的感知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