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課《文化與社會》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于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學生活動:誰能結合中國經濟和政治文化發展的關系,舉例分析一下。
舉例:小農經濟產生的政治是封建政治的盲從愚忠,和小農的封閉文化、自大而狹隘;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治是寡頭政治,自由自私的文化;公有制的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政治是民主開放,文化是大眾的文化百花齊放。
〔注〕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舉例: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②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舉例:
(二)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學生活動:閱讀p-1/10,理清文化與經濟之間的交融是如何體現的,請舉例分析。
(1)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科技是文化中的非意識形態組成,它在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加強。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愈益成為現代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動力量。
舉例: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子信息技術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特征,在向傳統產業廣泛滲透的同時,催生了新的重要產業。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
(2)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生產力具有三個重要的環節,即生產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者,其中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在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今天的知識經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人才的培養是關鍵。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人才培養,教育為本。
舉例:義務教育免費、高校招生擴招從本科到研究生等。
(3)文化消費日益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學生活動:請學生介紹自己家里的文化消費情況,然后在此基礎上下結,并補充事例。
舉例:恩格爾系數的下降,杭州的“休(閑)博會”、深圳的“國際文化創業博覽會”,人們的文化消費從書本、收音機到影碟機、從模擬電視到數字電視、藝術演出消費等。據北京、天津、廣東、浙江等地統計部門統計顯示,XX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交通通訊和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所占比重達到27%,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廣州市城鎮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比XX年增長17.8%。寧波市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務性消費支出3190元,增長13.0%。濟南市人均休閑娛樂等服務支出800元,同比增長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