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題 社會歷史的主體
(2)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此知識點首先分析了勞動群眾的物質生產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的重要性。通過這兩層充分論證了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1)勞動群眾生產實踐的重要性。
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課堂練習:下面對勞動群眾的認識,正確的有( )
①是物質生產的承擔者②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③是人民群眾中的主體部分④勞動群眾就是指體力勞動者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n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對勞動群眾的全面認識。④顯然錯誤。根據人民群眾含義中的知識和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的知識,即可作出正確選擇。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課堂探究:(1)這部長篇史詩所反映的內容是從哪里來的?
(2)《格薩爾王傳》的創作和流傳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提示:(1)其內容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
(2)說明了實踐決定認識,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此知識點教材從三層論證了為什么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2)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3)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教材插圖說明了我國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都來源于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都是人民群眾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的結晶。
◇課堂練習: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設立茶館,通過群眾講故事來搜集素材。這說明了( )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②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③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④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據題意,我們可以看出《聊齋志異》的創作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故②③正確。蒲松齡作為普通群眾中的一員,創作了此名著,說明了人民群;眾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故④正確。①與題干不符。故選d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