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案
2.正確理解中華文化的“區域性”和“民族性”(1)中華文化的區域性①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②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③具體表現: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別具有水鄉文化和邊陲山寨文化的特征。(2)中華文化的民族性①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我國的雕刻建筑藝術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克孜爾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漢族、鮮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又如,許多少數民族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學。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被并稱為三大英雄史詩。②我國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④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⑤意義: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3.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雖歷經磨難,但從未中斷,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華文化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從不抱殘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非凡的包容會通精神來豐富和完善自己。中國古代思想家雖各有所尊,但又提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互相駁難,卻又互相吸收,呂不韋主持編撰了《呂氏春秋》體現了總攬百家的思想。“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易傳·系辭下》)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學說互相包容薈萃的歷史事實。正是這種包容會通精神,使得中華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這種融合力使得中華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不僅善于包容百家學說和不同地區的文化精華而日臻博大,而且還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優秀文明。中華各民族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羝、羌、契丹、遼、金等民族的文化,都深深融匯于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沒有這種融合,也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漢代北方民族的器用雜物、樂器歌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魏晉南北朝是中華民族大融合時期,充滿生機的北方民族精神,為中原農耕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漠北淳樸之人,南入中地,變風易俗,華洽四海”(《魏書·崔浩》)。盛唐是中國古代最為開放的時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發揮得尤為淋漓盡致,“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元稹:《法曲》)。首都長安更是“胡化極盛一時”,胡漢文化互相融合,中華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