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第一節第三框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第七課第一節第三框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人生價值的含義;
理解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掌握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的關系;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引導學生用貢獻和索取的關系理解人生價值問題;
通過“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的相互關系的分析,提高學生對人生價值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是非理解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真正認識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培養學生熱愛平凡崗位,踏實肯干,樂于奉獻的良好品質,使學生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教學方法和手段
討論式、多媒體教學
教學重點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看待精神貢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人活著是為什么?人生的價值在哪里?”這是千百年來人們都在討論的問題,對此話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那你們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在用已有的尺度來進行著價值判斷,那么對人生價值,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尺度來進行價值評價呢?人生的真正價值是什么呢?
講授新課:
1、人生價值的含義:
回憶:從哲學上講,價值是指什么?
(多媒體顯示)
價值: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即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
從哲學上講,價值是從人的需要與事物的屬性之間的關系引申出來的。那么人的價值又應當如何確定呢?
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能由他自身來說明,必須放到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雙重關系中,才能得到正確的說明。依據哲學上所講的價值的含義,同學們能否概括出人生價值的含義?
學生回答:
教師分析總結:(多媒體顯示)
人生價值即人的一生對他人、對社會、對集體的積極意義。
2、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
人的存在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個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作為一種“事物”,必須也可能以自己所具有的屬性去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有自身的不同個性、利益和需要,要求得到社會和他人的尊重和滿足。人生價值就是從這種關系中產生出來的。因而,人生價值也就包含了兩個方面:社會價值──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我們把它稱之為貢獻;自我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我們把它稱之為索取。
多媒體顯示:
2、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
1)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貢獻)
2)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自我價值(索取)
請同學們思考:人生價值包括貢獻和索取兩個方面,你是如何理解二者的地位的?跟同學們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教師引發思考:部分同學認為自我價值是第一位的,人生的意義就在于獲得尊重與滿足。那么,一個人怎樣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與滿足,實現自我價值呢?
上節課同學們收集了XX年《感動中國》中認為感動自己的人物。下面我們來交流同學們所收集的資料(視頻、ppt),交流的同時,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一下幾個問題:
(多媒體顯示)
討論:(1)他們各自從哪些方面感動了中國?說說他們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他們的自我價值是怎樣實現的?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在他們身上是怎樣體現的?
學生分組討論,每組派代表發言。
教師點評:通過同學們的討論,我們發現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盡管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工作領域不同、感動我們的原因不同,但是都體現了他們對社會的巨大貢獻,體現了他們的人生價值,同時他們也獲得了社會的尊重和滿足,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可見,貢獻與索取是統一的。一方面個人要生存和發展,需要從社會中獲取一定的物質資料,個人從社會那里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另一方面個人也需要有所貢獻才能實現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個人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推動了社會發展,就為個人索取打下了基礎;但是貢獻和所取得地位不是等同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