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三輪復習技巧與策略
[解析]回答第(1)題大氣的主要成分時要注意回答的是低層大氣的組成而不是具體回答干潔空氣的組成。回答第(2)題鋒面的移動方向時要利用圖中的字母判斷其向東西方向的哪一方向運動,而不能回答為向左向右運動;描述鋒面過境后的天氣時,要注意描述的全面性,一般都是從氣溫、氣壓、降水等方面來描述。白天c地因為有云層阻擋太陽輻射,而d地沒有云層阻擋太陽輻射,故白天d地氣溫高,夜晚c地因為有云層阻擋,大氣逆輻射比d地強,損失熱量比d地少,所以氣溫較d地高。
[答案](1)對流層 干潔空氣 水汽 固體雜質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顯著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 (2)b a 冷 自西向東 后 暴雨 氣壓升高,氣溫和濕度驟降,天氣轉晴(3)d c (4)云層反射 太陽輻射 地面輻射和反射
9.(中等題)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規定到xx年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減少5.2%,《京都議定書》需要在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批準,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目前,全球已有14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該議定書,但這些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只占世界的55%。令人失望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25%以上的美國繼續否認氣候威脅的真實性,并拒絕采取任何行動。他們還以減排溫室氣體會影響本國經濟發展以及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不在減排協議框架內為理由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 閱讀上述材料回答問題:
(1) 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為什么會導致地球氣溫升高?
(2) 目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人均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但排放總量僅次于美國,其原因是什么?
(3) 全球溫度升高為什么會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的不利影響有哪些?
(4) 全球變暖對中緯度溫帶地區的降水和農業生產有何影響?
(5) 再過20~30年,中國也將面臨著減排責任,我們應未雨綢繆,為減排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試分析我國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的問題。
[解析]氣候變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一個全球性環境問題,是歷年高考的一個重點,本題考核學生對二氧化碳增多帶來的溫室效應等知識的掌握情況。
[答案](1)一是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中排放;二是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使森林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迅速減少。二氧化碳能增強大氣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的能力,使氣溫增高。(2)我國人口多,消耗的能源總量大,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大,我國技術落后,能源利用率也低,因此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大。(3)一方面是因為在氣溫升高的同時,海水溫度隨之升高,海水因膨脹而導致海平面上升;另一方面因極地增溫強烈,會造成部分極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水入侵、淹沒土地,海岸侵蝕作用加強、風暴潮作用加劇、土地鹽堿化、陸地污水排放受阻等。(4)中緯度溫帶地區會因變暖后蒸發強烈而變得干旱,現在農業發達地區將會退化成草原。(5)加強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波浪潮汐能等;植樹種草,提高林草覆蓋率,減少溫室氣體的凈排放量;對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的工業進行控制,大力發展國際貿易,轉移部分高能耗工業到其他發展中國家,或者購買排放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