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二輪專題復習資料:現代文閱讀專題1
使用詞語指代(包括指示代詞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詞的指代)的目的是為了行文的簡潔。它在文中使用很多,而且運用靈活,它可以指代一個詞、短語、句子,甚至整個段落。如果對詞語的指代內容沒有搞清楚,就會影響對文意的理解。特別要注意,非指示代詞的指代,考題是以“理解含義”的提法出現的,如[案例2]。概括詞語指代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點: ⑴詞語指代的內容,一般在詞語的前面,但也有少數的在詞語的后面。如: 我極其盼望,并且感到有這樣的需要,將來能把我所根據的一切事實和參考文獻,詳盡地刊印出來。(“這樣”指代的內容是劃線句) ⑵非指示代詞內容的判定,既測試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測試理解語句或段落內容的能力和概括能力。首先要理解詞語的含義,然后從理解內容入手,理清語脈,才能準確地找出指代內容。如: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不忍耳聞。(首先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然后在課文上下文里尋找,再進行概括。“慘象”指“三·一八” 執政府虐殺群眾的慘案。) ⑶找出所指內容后,有時不能完全照搬原文(有的甚至根本無原文可搬),要加以概括,不多也不少。如: 過去的兩點錯誤認識是把語文課看成一門傳授知識的課,因而要以講為主。在讀文言文的時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講,到了讀白話文的課本,就“從逐句講解發展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來年了。可是也可以說有一點沒變,就是離不開老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那才好”。“我想這里頭或許有一個前提在,認為一講一聽之間的事完成了,像交付一件東西一樣便當,我交給你了,你收到了,東西就在你手里了。” 先判斷“前提”一詞所指代的范圍,應是它之后的整個比喻,但含義還不夠明確,還應該理解比喻句的含義,進而理清語脈,即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它論證本段的論點(第一句),然后根據“前提”的含義、比喻句的意思及在文中作用加以概括。答案是:把教學(語文課)當成單純傳授知識。 ⑷指代內容概括后,要用“代入法”檢驗,因為既然是指代,就完全可以用概括出的內容替換原詞語。這是防止失分的好辦法。 3.詞語的情景義 情景義,是指詞語在特定的語境中派生出來的臨時義,離開了這個語境,這個詞語的臨時義也就消失了。這種詞語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具有特殊的表情達意的作用。理解這類詞語的含義,首先是明曉它在語境中如何產生的。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是詞語因比喻、反問、借代、改變詞語的感情色彩等修辭手段而產生的新義;一類是詞語在語境中作遠距離引申而產生的新義。如: ①有幾個“慈祥”的老板到菜市場去收集一些菜葉,用鹽一浸,這就是他們難得的佳肴。《包身工》(褒詞貶用而形成,即運用了反語) ②(小林全身被淋得像落湯雞)“啊小林!你怎么選了這么好的時間來,快進來坐。”(詼諧性反語形成,意即“壞天氣”) ③“用不著驚動警察老爺,”侍者說,嗓音油膩的像奶油蛋糕,眼睛紅得象雞尾酒里浸泡的櫻桃。《警察與贊美詩》(油膩,指含油過多。文中為通感用法,即用形容味覺的“油膩”來形容聽覺:這侍者的嗓音讓人聽著就象吃了奶油過多的蛋糕,粘粘乎、膩膩的渾渾濁濁之的感覺。) ④母親有點遲疑不決,她怕花錢;但是有兩個姐姐贊成。母親于是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幾個孩子買好啦,可別太多,吃多了可會生病的。”(“傷胃”原指胃受損傷不舒服。在文中是委婉說法,“怕傷胃”實際上是指“怕花錢,不吃”的意思) ⑤這封信使我們家里人深為感動。于勒,我們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分文不值”原指物品毫無價值,在文中被移用來形容人“一無是處,壞到極點”) ⑥一個作家如果在語言應用上從來沒有苦悶,從來不曾對語言進行過斗爭,我敢斷言:他不會是一個好作家。(“斗爭”原有“努力奮斗”之意。文中是在這意義上作引申而產生新義:摒棄語言的蒼白貧乏而追求鮮明生動所作的努力。) 因此推斷這類詞語含義,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a.理解詞語的原義,因為詞語的情景義總在原義的基礎上或作引申,或作比喻,或移用,或大辭小用,或反語等形成,只有理解原意才能推斷出它的情景義。如“慈祥”的原義是“慈善安詳”,文中作反語,故釋為“殘忍”。b.把握語境意義,因這類詞語的情景義總是在語境中產生的,語境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包含著。如①句中“到菜市場去收集一些菜葉,用鹽一浸”;②句中“全身淋得像落湯雞”;④句中“她怕花錢”等都直接或間接揭示了詞語的情景義。c.要明確產生詞語情景義的類型,是修辭手法形成的,就根據修辭去推斷它的含義,是比喻就分析它比喻什么,是借代就分析它借代什么,然后概括;是引申形成的那就理解原意,然后根據語境義加以概括明確。d.有的還要聯系語句或作品的背景材料。如:“(司馬遷)覺得他已經身廢名裂,要抒發心中郁結只有這一條道路。”“身敗名裂”是成語,句中為什么要將“敗”改成“廢”呢?聯系司馬遷受宮刑的遭遇——廢人,就不難理解了。 4.詞語的表達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