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閱讀
孔子困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太公任往吊之,曰:“子幾死乎?”曰:“然。”“子惡死乎?”曰:“然。”任曰:“予嘗言不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翂翂翐翐,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棲;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后;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眾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純純常常,乃比于狂;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于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辭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澤,衣裘褐,食杼栗,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c )
a.大公任往吊之 吊:慰問
b.直木先伐 伐:砍伐
c.辭其交游 交游:交往
d.鳥獸不惡 惡:厭惡
解析 交游:動詞作名詞,朋友故交。
7.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譯文:你的用心是裝扮得很有才干以便驚嚇普通的人,注重修養以便彰明別人的濁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是舉著太陽和月亮走路,所以總不能免除(災禍)。(關鍵詞:飾、知、驚、愚、明、揭)
(2)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
譯文:自吹自擂的人不會成就功業;功業成功了而不知退隱的人必定會毀敗,名聲彰顯而不知韜光養晦的人必定會遭到損傷。
(3)是故無責于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
譯文:因此不會去要求他人,別人也不會要求自己。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不求聞名于世,你為什么偏偏喜好名聲呢!
參考譯文
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蔡國之間,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飯。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說:“你快要餓死了吧?”孔子說:“是的。”太公任又問:“你討厭死嗎?”孔子回答:“是的。”太公任說:“我來談談不死的方法。東海里生活著一種鳥,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為一種鳥啊,飛得很慢,好像不能飛行似的;它們總是要有其他鳥引領而飛,棲息時又都跟別的鳥擠在一起;前進時不敢飛在最前面,后退時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時不敢先動嘴,總是吃別的鳥所剩下的。所以它們在鳥群中從不受排斥,人們也終究不會去傷害它,因此能夠免除禍患。長得很直的樹木總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總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裝扮得很有才干以便驚嚇普通的人,注重修養以便彰明別人的濁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是舉著太陽和月亮走路,所以總不能免除(災禍)。從前我聽圣德宏博的老子說過:‘自吹自擂的人不會成就功業;功業成功了而不知退隱的人必定會毀敗,名聲彰顯而不知韜光養晦的人必定會遭到損傷。’誰能夠擯棄功名而還原跟普通人一樣!大道廣為流傳而個人則韜光養晦,道德盛行于世而個人則藏譽匿耀不處其名;純樸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樣;削除形跡捐棄權勢,不求取功名。因此不會去要求他人,別人也不會要求自己。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不求聞名于世,你為什么偏偏喜好名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