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誤用典型例句詳解(一)
高考易考易錯成語例句及詳析(之二) (-11-16 10:26:58)
標簽:高考 成語運用 雜談 分類:語文知識
高考易考易錯成語例句及詳析(之二)
51.即使得了冠軍,也不能對同伴側目而視,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側目而視,又恨又怕地看著。不能形容驕傲自滿。)
在很短的時間內,張明老師就發表了幾篇頗有影響的論文,令人側目而視。(“側目而視”形容又怕又恨地看著。不合語境。)
這一伙侵吞巨額財產、敗壞黨紀國法的“碩鼠”被押進法庭時,人人側目而視,嗤之以鼻。(側目而視,形容又怕又憤恨。但對“碩鼠”無須怕。)
53.人代會下午3時開幕,不到2時,人民大會堂的臺階上就站滿了嚴陣以待的記者。(嚴陣以待,指做好充分戰斗準備,等待著敵人。記者嚴陣以待,準備對付誰呢?)
52.他這樣做自以為很穩妥,其實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會出現錯誤。(如履薄冰,比喻行事特別謹慎,存有戒心。只能用于主觀心理,不能表示客觀存在的危險狀態。)
54.他憤憤地大談社會如何腐敗,暗地里卻收受賄賂,這種做法和葉公好龍沒有兩樣。(葉公好龍,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正愛好它。不比喻言行不一。)
55.事物的發展自有它本身的規律,人們只能順水推舟,而不可強求,更不能要它按自己的意志來確定走向。(順水推舟,比喻順著某個趨勢或某種方便說話辦事。常諷刺不堅持原則。不能表示按規律辦事。)
56.人們提到秋白同志,總會說起他是那樣大公無私,光明磊落,求全責備自己。(求全責備,對人對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無缺點。意思用對了,但“求全責備”不能帶賓語,要說成“對……求全責備”。)
57.令人憂慮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還不置可否,聽不進群眾的批評。(不置可否,不說行,也不說不行,指不表明態度。后文有“聽不進群眾的批評”,說明態度明確。前后矛盾。)
58.有句歇后語: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細想起來,這也有點子虛烏有。豬八戒長的丑陋,但敢照鏡子,有什么可指責的呢?(子虛烏有,指假設的、不存在的、不真實的事情。漢•司馬相如著《子虛賦》,假托子虛、烏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問答。用在這里,看不出要表達什么意思。)
59.他是我大伯的老鄰居,大伯有幾個孩子,誰幾歲,誰的性格怎樣,他都洞若觀火。(洞若觀火,形容有敏銳的觀察力,非常清楚地看出事物的本質,好象看火一樣。用在這里不合語境。這里可以用“了如指掌”。)
60.他平時學習粗心,總是目無全牛,以致一些很簡單的題目也常常出錯。(目無全牛,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這里誤解為“觀察不細致”。)
各部門都要有全局觀念,那種目無全牛而忽視整體利益的做法是不對的。(“目無全牛”出自《庖丁解牛》,形容技藝高超,動作純熟。與“忽視整體利益”沒有聯系。)
不少語文老師上課就是以一連串的問與答貫串課堂教學始終,長此以往,學生自然是目無全牛了。(把“目無全牛”理解為“不能整體把握”。錯。)
61.對于發生在校園的事情,同學們雖然耳熟能詳,但因為缺乏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所以往往熟視無睹。(耳熟能詳,指聽得多了,能夠說得很清楚、很詳細。校園里的事,同學們更多是親身經歷和目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