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學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d.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8.《三國演義》寫盡了十八般兵器,但沒有寫到槍炮;在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飛天夢想,神舟五號的發射終于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神舟七號的升空,實現了中國人的首次太空行走。這兩則材料共同表明實踐具有( )a.主觀能動性 b.社會歷史性 c.客觀物質性 d.主觀創造性
9、“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與這首詩蘊含哲理相同的是:①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③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④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a.①② b.②④ c.② d.①②③④
10.(09南京二研)由于31年前的真理問題大討論,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從而使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論,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上述材料體現認識論中的哪些道理?
(2)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對于我們青年學生有何啟示?
11,運用真理的有關知識說明我黨對待馬克思主義態度的正確性。
新壩中學高三政治學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答案
c
bdaa 5,(1)①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檢驗真理就是檢驗主觀認識是否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相符合。(2分)②主觀認識本身無法判定自己的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客觀事物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它,二者都不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2分)③實踐處在主觀與客觀交匯點上,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2分)(2)①實踐是創新的基礎。②刨新推動了實踐的發展。
ddcdb
d【參考答案】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aadba adbc
10(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正是由于改革開放的實踐活動,才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由于真理問題的討論,促使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因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需要不斷發展。(4分)
(2)青年學生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當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3分)
11【答案】:(1)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客觀的,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我們黨根據我國國情、革命與建設的實際,在實踐中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3)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要求我們在實踐中發展真理。我們黨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