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政治二輪熱點復習教案7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我國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正確、英明的決策。積極財政政策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九個字:一是“思路新”。它較好地貫徹了科學發展觀,有利于應對危機、化解危機,在立足于這一點的同時,又著眼于抓住機遇、創造機遇;二是“工具多”。預算、稅收、貼息、減費、增支、投資等若干工具組合起來一起使用;三是“導向明”。“導向明”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重民生,民生工程排在第一位,可以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直接和間接的好處。二是保增長。積極財政政策發出保增長的強烈信號。三是促消費。四是活市場,它表現在這筆錢是增強市場配制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用于支持企業購買新設備來進行產品升級,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揮市場配制資源的作用。五是統內外。擴大內需是我們的主要著力點,同時也兼顧要促進出口,緩解出口企業的困難。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出口退稅政策。六是利長遠,也就是實行有利于長遠的發展戰略,這次推進改革的一系列制度建設,可以從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等方面體現出來。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發展的普遍性,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和人類認識,都是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正是無數具體事物的有限的變化和發展,才構成了整個世界的無限發展。10年政策組合的變遷體現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也體現了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的。認識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具一個層次上的認識、一個方面的認識、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而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因此就對整個世界的認識而言,人的認識運動,沒有也不可能結束,人們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認識無止境,一切把認識凝固、僵化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宣布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為未來幾年中國抵御危機沖擊,保持國內經濟增長,奠定了重要基礎。此種政策組合一直持續到2004年。
2004年底,為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過快增長,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穩健政策),并提出在落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時,要充分體現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此種政策組合一直持續到2007年。
2007年底,為了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08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以保持國內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然而,到2008年下半年,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散和滲透,貨幣政策已經不再提“從緊”或者“適度從緊”。此次貨幣政策由“從緊”轉變為“適度寬松”,主要是為了應對今年以來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今年下半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逐漸波及到實體經濟,國內也出現經濟下滑的風險。一些中小企業出現了貸款難和融資難問題,并直接導致生產經營困難。此次國家及時提出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與經濟變化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