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政哲學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由于真理所反映的對象——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具有客觀性,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因此,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方法論】①劃清真理與謬誤的界限。②堅持用實踐去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反對】①混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②用真理去檢驗認識的正確性。
13認識過程的特點原理
【原理】⑴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⑵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⑶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
【方法論】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反對】①混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②用真理去檢驗認識的正確性。
六、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⑵社會意識①具有相對的獨立性,②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方法論】⑴用實踐觀點把握社會生活的本質,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⑵同時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后的消極的社會意識,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反對】 ①歷史唯心主義 ②機械唯物主義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原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⑴要樹立群眾觀點(基本內容:相信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堅持群眾路線(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反對脫離群眾的傾向和作風。⑵要求中國共產黨把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說明:劃曲線一句也是對政府的要求)
【反對】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
3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表現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對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注意:正確價值觀起積極導向作用,錯誤價值觀起消極導向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⑴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