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一輪復習專題教案之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
為推動公民道德建設,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共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
施綱要》,《綱要》提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既包含了傳統美德、革命道德的內容,又弘揚了時代精神,體現了時代特色。XX年中央文明委把黨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9月20日定為“公民道德宣傳日”。公民道德建設必將成為我國實現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巨大精神力量。 【注意】
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先進的、科學的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蓉的文化則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二)文化與經濟、政治
1.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基本內容為:第一,政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關系。第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第三,政治的根本問題是政治權力,也就是國家政權問題。文化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包括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經濟、政治和文化構成了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2)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①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屬于上層建筑,它根源于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并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②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于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咀⒁狻
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如,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閑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