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答題套路
例3:材料四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定點:確定考核的知識點是三大產業結構。
二聯系:聯系材料所給的信息(中國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基本穩定,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增加。)
聯系所學知識:三大產業是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是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所有行業的總稱。
三疏理、作答:附參考答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基本穩定,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增加。
三、尋因類題型
[題型特點]
尋因類論述題在論述題中較為常見,重在考查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和熟練掌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一般最常見的設問是“為什么”,也有間接地隱性設問,如“有人認為,時代變了,艱苦奮斗已經不是當前時代所提倡的精神,你是如何看待艱苦奮斗的?”等。
如:XX年第39題第(1)問:為什么說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XX年第37題第(3)問:美國為什么要插手該地區事務?如何插手?
XX年和39題第(2)問:在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始終堅持反腐敗?
XX年第40題第(5)問:XX年1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進入新世紀,要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為什么要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如何加強?
XX年第39題第(5)問:如今古城開封煥發了新青春。旅游業已經成為該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第三產業的龍頭,XX年旅游收入已占該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0.9%。分析該市為什么把發展旅游業作為“興市之本”。
XX年第39題第(5)問:結合材料四,根據所學經濟常識指出東北經濟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主要對策。
[解題技巧]
解答尋因類論述題的思路,可以采用如下三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從分析其必然性、重要性的角度展開。必要性亦可理解為緊迫性,也就是應客觀規律、時代背景而生的產物,是為了解決現狀不足的必需。重要性就是解決此問題的重要現實意義。另外,如果設問中有明確的“行為人”,則應強調這是“行為人”的職責。比如說黨和國家為什么如此重視就業問題?設問中的“行為人”是黨和國家,那么答題時除了回答“必要性”、“重要性”外,還應強調:這是黨的地位、性質、宗旨決定的;這是國家性質、國家職能和國家機構活動原則決定的。
第二種方案:從為什么要、為什么能的角度展開。這里主要說明之所以要這樣做的理由,一定要緊扣題意且聯系課本知識來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時還要分析能夠這樣做的條件和社會環境。
第三種方案:從政治、經濟與文化、歷史與現實、內因與外因的角度展開。這就要求考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特別提醒的是注意審題,把握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回答。
上述三個方案,可以單獨選用或交叉使用,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往往需要將三種方案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得出全面而準確特別具有創新思維的答案來。
例題4:(全國)如今古城開封煥發了新的青春。旅游業已經成為該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第三產業的龍頭,XX年旅游收入已占該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0.9%。分析該市為什么把發展旅游業作為“興市之本”。
[答案要點及分析思路]:古都開封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時代背景)發展旅游業是按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必然選擇。(適應規律)發展旅游業將帶動該市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建立適合于該市市情的產業結構,推動整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重要意義)